.

明代梁庄王帽顶与清代帽顶的联系与区别中

导语:

梁庄王朱瞻垍,他所处的朝代的君主是朱瞻基即明宣宗,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梁庄王是明宣宗的弟弟。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文学和艺术,可以说是那些文学大家和艺术的保护人,他统治时期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

当时人才非常多,百姓生活美满没有战争,经济发展的很好,朱瞻基与他的父亲的统治时间加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是大家都非常认同他们的统治称他们的统治是功绩堪比文景,历史上也称其为仁宣之治。这个时期被人们认为是明代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当时梁庄王朱瞻垍就是在这种繁荣昌盛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墓中的奇珍异宝也是多的数不胜数,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脱离不开关系的。

梁庄王墓中所出土的那些金银财宝的数量是仅次于万历帝定陵的,是明代帝王陵墓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现在我们看到的帽顶其实多为清代的帽顶,明代帝王的大帽上是没有帽顶这种装饰物的,那么梁庄王的帽顶又是从何而来呢?有人说,梁庄王墓中所出土的这六件宝石帽顶其实是当时明军剿灭元军时的战利品。所以其帽顶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那些只能在历史图片中所看到的元代帽顶终于让人们开到了其瑰丽的实物。

梁庄王墓出土帽顶

明代的时候恢复了汉人的服饰制度,也保留了部分元代的风格,大帽和曳撒是蒙古人专用的民族服饰,在明代作为贵族的燕居之服依然流行。贵族在嬉戏和打猎的时候都会头戴大帽,身着曳撒。这种服饰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也表达了对蒙古人尚武精神的崇拜。大帽可以遮阳,还能与便服搭配使用。大帽,也叫笠,是中原特有的服饰,元代善于野外活动的蒙古人将大帽带入上流社会,大帽顶部的装饰——帽顶,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明史﹒舆服志》对帽顶的使用有详细记载:一品和二品的官员使用玉制的帽顶和帽珠,三品至五品的官员使用金帽顶和玉帽珠,六品至九品的官员使用银帽顶和玛瑙帽珠。中原地区以宝石绿松石和玛瑙为主。元代时候,开始有使者出使西域地带,于是很多异域珍宝被带了回来。明永乐时郑和下西洋,他们买入了数量庞大的黄金珠宝,以满足皇室和贵族对奢侈品的需要。梁庄王共有6个帽顶,使用了最顶级的材质和工艺。6件帽顶都以黄金做底座,上面镶嵌珍贵的宝石,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刻的见证。

下面来介绍梁庄王墓中所出土的6件宝石帽顶。出土的这些帽顶种类囊括了各种宝石,制作的结构非常精细,而且整体造型十分优美。明代很少出土这样的帽顶,非常珍贵。在明朝的时候,造船业达到了第三个高峰期,非常繁荣。海上的贸易也达到鼎盛,进口了大量的南亚乃至中亚非洲的异域珍奇。

除了有香料、香木,宝石也是进口非常庞大的一部分。梁庄王帽顶的宝石种类很多,有无色的蓝宝石、淡黄色蓝宝石、蓝宝石,这些宝石见证了中国与外国的海上贸易。

华美的帽顶展示

明代-年高7.5厘米,底径4.8厘米,重76.7克。这件帽顶是帽子的顶饰,一颗约重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被金线贯穿而过,以拴丝工艺镶嵌在顶端,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金质底座看起来像1朵倒立绽放的莲花,覆盖着漂亮精致的花朵,花朵的根部隐藏着5个小洞,分别有1根小金钉作为花蕊。底座上还有各色珍贵宝石,现存红宝石、蓝宝石共10颗,整件帽顶熠熠生辉。

金镶宝石白玉帽顶由金镶宝石覆莲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现存宝石7颗。锦绣、金镶玉等词语蕴含着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的寓意,这些词的起源与古代的一种工艺——金镶玉密切相关。金与玉镶嵌,意味着将二种最美妙的质料结合为一体,彰显物件的精美和高贵。

梁庄王墓出土了很多金、玉和宝石镶嵌而成的艺术品。宝石种类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多达18种。这些宝石的产地很可能是东南亚一带。大部分的宝石未经打磨塑型,以原始的形状镶嵌在金器上,烘托金玉的纯净,呈现缤纷的色彩。

梁庄王共有2件金镶宝石白玉帽顶。其中一件以多层镂空雕刻出盘龙主题,通过包镶的方法将玉固定在黄金底座上。龙首置于顶端,伸出云朵眺望远方,造型苍劲有力。另一件帽顶为龙穿牡丹的造型。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梁庄王墓共出土6件帽顶,均为金镶玉或宝石工艺,这个帽顶是喇叭形状的底座和白玉镂空龙纹顶饰组成的。

黄金底座上面的八瓣莲花形状的小底座上的宝石现在还剩下七颗。底座口沿的后端有2根管状短尾饰,最后的饰品接在一片莲花瓣上,是用金轴串联起来,竟然可以摆动。

座顶镶嵌了一个镂空的玉石饰品,一条玉做的龙从牡丹花中挺身而出,鬃毛向后扬起,非常潇洒。玉的质地非常的纯净与艳丽的宝石互相衬托彼此,更显的雍容华贵了。

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明代,-年高4.8厘米,底径5.2厘米,重41.3克拴丝法是明代花丝工艺中常用的手法:先用一根金丝先穿过器物的钻孔,再将金丝撮入另一件器物的穿孔,最后将金丝搓合固定。

这件帽顶现存宝石7颗,自下而上分为三层:下层形似1朵绽开的莲花,各瓣之间有1个小穿孔,用以穿线,将帽顶固定在帽子上。中层状如1朵含苞待放的八瓣莲花;上层顶端以拴丝法镶嵌一颗透明度很高的淡黄色蓝宝石,金丝在座托的外底部固定。

金累丝镶宝石帽顶。这件帽顶的金质底座采用花丝工艺镂空成5层:下层为六瓣覆莲花形,瓣面镶嵌6颗大宝石;第二层为座柄,镶嵌6颗较大宝石;

第三层为十二瓣仰莲花;第四层为6个云纹爪托,镶嵌6颗较小的宝石;第五层为座顶,为1朵小小的八瓣仰莲花,花芯是一个椭圆形托,托底有2个小穿孔,非常的华丽美艳。

金镶蓝宝石帽顶。明代继承了前代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成就,并建立世袭匠作制度,专为宫中打造金银器物,使花丝和镶嵌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件帽顶现存宝石7颗,金质底座分为三层:下层为1朵绽开的七重瓣覆莲花;中层为1朵十瓣仰莲花,并且镶嵌着1颗天然蓝宝石。

梁庄王墓中出土出来的宝石帽顶,都是由大致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最下面的基础的黄金底座;另一部分就是用来装饰用的那些大小珠宝。第一部分中的黄金底座被做成倒着的莲花形态,莲花的形态大家都知道,正过来下面会有连接莲花茎部的凸起,所以倒着的莲花底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中间部分稍微高于周围的形态。

在这个倒着莲花形态的底座上还接有正着的小的莲花形态的底座,用来镶嵌那些小的宝石。工艺十分精细,令人赞叹。每一朵莲花上都有有五至八片莲瓣,每片莲瓣上都有一颗颗小的宝石镶嵌其中。另一部分上的大宝石装置在这些黄金底座的最上层,宝石也是最大的。因为最大的宝石也在最顶上,不幸的是其中的一个在历史的恒河中遗失了。

但是其他的还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这个大宝石是如何固定在基座上的呢。墓中出土的帽顶有两种固定最顶上大宝石的方法。一种是利用栓丝法,那么就是匠人在宝石的正中心进行打孔,想必大家都知道宝石的硬度是非常大的,当时的工人在大宝石上打出一个小孔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孔洞还十分均匀漂亮。古代人的传统技艺非常伟大。

打完孔还没有结束,接下来工匠要用底座的黄金制作出一条细细的金丝,穿过宝石,为了双重保险,再折回来,穿过黄金底座的小孔中。就像把宝石系上去一般。

金镶宝石帽顶和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固定的。固定宝石的另一种方法是爪镶,如同爪镶二字一般。用黄金所做的托盘像爪子一样紧紧的抓住大颗宝石另外四种帽顶都是用这个方法固定的,各个帽顶上的小宝石也是用这种方法固定的。

不好的是,就是上文中所提及的丢失了一个。我认为,栓丝法和爪镶法各有优缺点,栓丝法更加牢固,但是会破坏宝石本体,爪镶可能对比栓丝法没有那么牢固,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宝石本身并不会造成破坏。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梁庄王墓出土的帽顶制作工艺精美,用料珍贵。但是在明代帽顶的等级制度并不是特别明显。帽顶与官员等级有联系的还是在清代,在清代对官员帽顶的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

清代的帽顶制度

帽顶最早的出现的是元代的民族,蒙古族。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少数民族建国的朝代。当时蒙古族把他们的风俗习惯,人文文化带到中原地区,然后又由中原地区传遍全国。大帽帽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虽然帝王恢复汉朝人的穿着,但是大帽还是被留了下来,在达官贵人们出去游玩打猎时,他们就会带上大帽。其实在明代时,这种宝石帽顶并不是作为代表官职的等级出现的。

个人认为是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物,人们并没有赋予它其他过多的含义,只是带出去炫耀自己的宝物,彰显自己的财富。但是到了清代,帽顶被作为一种判断官职等级的物品出现。并且在清代,帽顶的等级制度逐渐成熟,完善。清朝帽顶从雍正朝改革后,开始大量用玻璃代替各类宝石区分官员品级,制作的工艺也非常的繁多,几乎当时市场上的所有制作工艺都会在制作帽顶上体现出来。

帽顶基座的材质也变了,由明代的纯黄金变成了差不多都是银质或者铜质,基本上都是镏金。雍正帝时期改革后所有的宝石都用各色玻璃所代替。现在市面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帽顶,基本上都不是宝石了,而是各色的玻璃,而且上层的比如一品二品的帽顶很难见到,基本上都是七品八品九品的帽顶了。

朝冠:文一品至八品,武一品至八品,都是镂空的基座;文一品官和武一品官,最顶上的宝石是红宝石,中间用东珠装饰;文二品官、武二品官,最顶上用镂花的珊瑚,中间用小红宝石进行装饰;文三品官员、武三品官员,最顶上的宝石用的是蓝宝石,中间以小的红宝石作为装饰;

文四品官员、武四品官员,最顶上的宝石用的是青金石,中间用小蓝宝石进行装饰;文五品官、武五品官,最上方用的是水晶,中间用小的蓝宝石进行装饰;文六品官、武六品官,最上面用了饰砗磲,中间也是小的蓝宝石进行装饰;文七品官、武七品官,最上方用的是素金,中间用的是水晶;

文八品官、武八品官,最上方用的是镂金,中间没有装饰;文九品官、武九品官,最上方用的是镂银,中间也没有装饰性物品。

官帽中帽顶的宝石以及顶座的用料考究,经济价值也非常昂贵,所以清代很多中下级别的官员没有办法用真的宝石来进行帽顶的制作所以必须要找到宝石的替代品。

在清朝中期时,玻璃器具开始发展起来,因为是只能在皇宫中制作所以也属于比较少量稀有珍贵的资源。因为玻璃器在质地上颜色上和宝石也十分接近在雍正八年(年),冠帽顶饰改用玻璃饰物,以解决宝石之缺。更定官员冠顶制度。

清代帽顶与明代帽顶不同的原因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出来,到了清代帽顶的用料与梁庄王出土的帽顶有相当大的区别,可以说比明代帽顶的用料低了不止一个等级。我认为归其原因有四个。一是因为清代当时关闭海上的通商口岸,实行海禁政策,仅留下了一个广州海关进行贸易,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奇珍异宝包括香料、宝石等物品的进入受到了来自上级的限制所以导致宝石材料缺失,从而无法保证帽顶的用料,二来,清代找到了与宝石质地相近的玻璃材质,虽然也属于稀缺材料,但是并没有宝石昂贵,也算是彰显了地位同时解决了宝石之缺。

三来,是因为当时清代官员实在是太过于繁多,如果都用宝石那国家实在负担不起。四,可能是因为明代达官贵人喜欢显示自己的雍容华贵,喜欢把自己的财富彰显出来,所以他们的穿着服饰以及装饰品都令人感觉比较贵气,从而彰显自己的地位以及财富。个性张扬。而清代可能更加内敛,不太喜欢张扬,帽顶的用料简单也可能与两朝代的整体个性风格有所关系。

结语:

以上就是通过梁庄王墓出土的帽顶与清代帽顶对比所发现的。帽顶虽然小巧,但是它包含了各种复杂的规章制度,可见古代等级制度的严苛。笔者认为明代的帽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元代的造型样式并且为清代更加严苛的帽顶等级区分做了铺垫。明代帽顶在历史上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