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分食、合食制。联想当下的新冠疫情,还有去包头一路上的各种担心,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那叫人不防我,我还防人呢,平常说话倒是都带口罩,都保持着礼仪上的距离,不过于亲热也不会有疏远的尴尬,但吃饭特别在外就餐,就突然想起一种叫“分食”的好,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分食一定是大家还围在一桌,只是各食各的,谁和谁的碗筷都不要发生一丝联系的分食。
想起那日在包头一餐馆就餐,当餐馆殿堂里的红灯笼跌入茶碗那一刻,竟有想穿越回宋朝看一看的狂想。联想宋朝时的包头还在辽国统治下,不过在那时,辽国人是主张学习汉人文化的,把穿汉服都作为一种时尚。
而那时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以后,采用的是“以文制武”的治国方针。在发展经济上,主张安居乐业的大兴农业。与此同时宋朝的各位皇帝不但不抑制商贸的发展,还大肆鼓励兴商。且一改唐以前那种入夜息市、城门紧闭,老百姓家家户户也关门熄灯的旧习。除在白天让市井商贸买卖兴隆,夜晚也是灯火通明,吃的、喝的、谈的、唱的该有的都尽有,尽显一派歌舞升平繁荣热闹的生活情景。
想想宋朝的夜市,都令人神往!吃的是绿色食品、无污染、无添加、更无假冒伪劣!啧啧╮( ̄▽ ̄)╭就的还是那烛光,若是在江南再加上呢哝软语,小桥流水,这该是怎样的一番浪漫情景!
在华夏大地,宋之前的主先们可都是采用分食而食,那模样仿佛现代人吃快餐那样,饭啊、菜的都是自己吃自己的。但贫民百姓吃饭时是不是都不在一个桌上、是否是都在各寻地方吃,这在古书上,古画上还没发现此方面的文字记载。
不过到了宋朝!不但有围桌而食的相关文字记载,还有了此方面的图片描绘。
至于宋朝以前是分食制,为什么到了明以后都变成了合食制?
经济的发展、食物种类的增多、物质的丰厚,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这一切要素都为以后国家的形成、老百姓衣食住行、民风民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虽然没有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进而攻破辽国。却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群雄争霸天下的混乱局面,并初步实现了华夏统一。
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辽国的多年争战中,虽多是兵刃想加,但多也有民间贸易以及息战时的和平往来。当时的辽国人崇拜大汉民族的文化,喜欢大汉民族的民风也喜欢大汉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粮食、比如布匹、瓷器、饮茶等等。
当然宋朝饮食文化也在吸收着来自异域的精髓部分,并在这股洪流中日益丰富,进而逐步形成了华夏大地各大菜系的雏形。
宋朝初年朝中多为北方人,中期之后南方人逐渐增多,甚至官居宰相高位。于是北宋从都成到各地的菜品及做法,全部开始融会贯通,并逐步形成了北食、南食和川饭的三大菜系。菜系之间既相互切磋,又保持本身的特色,后来再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今天八大菜系的最初蓝本。
那期间宋朝很多士大夫饮食都趋向高雅。喜食或专食羊肉,这也包括皇家在内,这些在宋史上都有记载。当然也有接地气的官吏,最典型的当属北宋的苏轼即苏东坡。也许是因他当时官位被贬,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才开始吃起了被当时那些士大夫、贵族有钱人不屑一顾的廉价肉食——猪肉,宋朝有钱人是不吃猪肉的,哈哈多懂养生!也多亏有这一出,否则后世人怎会有口福来品尝人间美味这“东坡肉”!
宋朝时猪肉的地位很低,连普通市井百姓都是看不上的,所以苏东坡说“富家不肯吃”,他被贬到黄州后一改士大夫的高冷,不但开始吃猪肉,而且特别喜食,还亲自动手下厨去做。进而发明了这久负盛名的中华名吃“东坡肉”。苏轼不但发明了“东坡肉”还将其做法“净洗铛,少著水……”大大方方写下来传之于世。
苏东坡喜欢吃猪肉,也喜欢做,这还不够他还大写特写了一篇《猪肉颂》来记之、歌之: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意思: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火候到了之后,它自然会味道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多好的人生处事原则!!!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味,就是这样在慢慢熬制生活中,被慢慢发现,并逐渐流传,并沿袭下来。
上文曾略微提到过北宋与辽。但不仅是宋与辽。作为大汉民族的华夏古国,就是这样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与北方及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不断交往中,相互浸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
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喜欢中原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同理中原人也会学习借鉴一些来自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比如少数民族那种因群居,经常围拢而食的风俗,还有那种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习惯多多少少也会感染汉民族的饮食文化,(好比这东坡肉,不也开始一块块的大块煮了嘛)再加上日渐丰盛起来的食物种类,再分食的吃,的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你谈个生意,谈到一半到饭点该吃饭了,吃饭时主、客们总不能各端个碗筷,溜溜哒哒四处找地方吃吧?聚拢一起吃不但能增进感情还能促成生意,岂不美哉!何乐而不为?所以到了商贸十分繁荣的宋朝,人们渐渐养成了合食吃饭的习惯,大概除了食物的日趋丰盛,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需要合食!
这些虽然是靠想想描绘的民风,不过宋人张择端的那幅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完全可以反应宋朝当时的市井文化(由于篇幅原因,此处只节选此画的一小部分)
至于宋朝达官贵人的生活、早在唐杜甫的《丽人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釜:在古代是一种烹饪食品的器皿,类似于现在的锅)。
下面就来看看大唐官宦人家是怎样的一番奢华,为了款待皇亲国戚烹饪食品的锅都是翡翠的。写到这弯豆不免又开始联想了!唐时的翡翠应该都是A货,不会有B货、更不可能是C类品质,羡慕!(也有人认为此处的翡翠应该是一种其它石器,或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在描述。但仔细想想作为那个年代的达官贵人,就是用真正的翡翠玉石做个石锅难道真那么不可能吗!)再来看看翡翠锅里烹饪的是什么?紫驼之峰!如此色相该是怎样的一种珍馐佳肴!这还不算,接下来竟是“水精之盘行素鳞”是水晶盘子端出来的鲜嫩肥美的鱼肉海味!
就这还不够,已经酒足饭饱的皇亲国戚们,拿着犀牛角做的筷子,却久久不动筷儿,让刀工精湛的厨师们空忙活了一场。而步履轻快不会带起一丝灰尘的达官贵人们只顾来往穿梭于席间。御厨们还在不断端送着刚烹饪好的山珍海味!如此一番盛宴场景!
此诗反应的还是大唐盛宴。到了商品经济空前发达,食品种类更加繁多丰盛的宋朝,再分食而食怎能满足人们的味蕾和食物丰富的需要!
至于现代人的生活,面对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的食物种类。分食而餐,越发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味蕾和对食物的摄取要求。不过看看这套餐具突想。如果现代人每人不管是外出还是在家庭聚餐时,若都做到专人专筷也不是难事,只是个生活习惯罢了,习惯随身携带上自己专用的勺子、筷子,去任何地方就餐,首先就不用对用餐场所提供的那些筷子和勺子是否干净、是否消过毒而担心。到时只需店家提供上滚开的热水,把自带的筷子、勺子清洗一下就可以放心而用了。就餐时再用一个公用的筷子或其它能盛起食物的东西,把食品弄到自己的碗里,然后再用自备的餐具而食,自己吃的舒心,别人看着也放心,多好!如此这般在具备公用餐具的同时,再有自己专属的勺与筷,合食吃饭该是多么开心愉快的一件事!
注:第3及8图来源于网络
#原创诗文图片##摄影#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