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失落的文明探秘大兴安岭岩画

                            

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它是没有文字之前大兴安岭文化的最大载体,它所蕴含的古老文明为艺术史、史前史、宗教史、边疆史、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等多学科的大兴安岭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大兴安岭岩画的基本特点

自年以来,大兴安岭先后发现36个岩画遗址,余单幅岩画,是目前黑龙江省发现岩画数量最多、区域最广、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的地市,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黑龙江省相关历史缺环。

大兴安岭岩画均为红色彩绘线条画,绘制颜料是由氧化铁粉、动物鲜血等调剂组合而成(偶有白色岩画);绘制技法是用手指或是羽毛笔在温暖季节绘制,为此岩画线条基本与手指粗细一致,为单线条岩画,偶有极细及双线条出现;绘制方向基本为正南或是偏南方,少数朝向为西侧、东侧,北侧只有一处且漫漶不清;岩画正前方大多有一经过修整的地面,与周围的山体及碎石形成鲜明对比。

大兴安岭岩画内容有整体天象崇拜,即太阳神、日月星云等图案岩画;自然崇拜,即树木、高山、河流等图案岩画;生殖崇拜,即带有巨大生殖器的男性、箭形生殖器、实心圆女性外阴等图案岩画;动物崇拜,即主要以鹿为主,另有虎、狼、野猪、熊、蛇、青蛙等动物出现;图腾崇拜,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S形鹿角龙”岩画,线条优美,身躯无爪,头部使用极具美感的4根鹿角代替,充分证明了大兴安岭是我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该岩画为中国第一处发现的以龙为表现手法的彩绘岩画,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兴安岭岩画还有表现祭祀场景岩画,主要表现为多人手臂上举,为萨满教祭祀时的舞蹈情景;有表现数量的岩画,具体为点状图案、线条状岩画等;另有“十”字纹远古巫术符号、方向坐标等相关符号及各种神秘符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揭开远古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大兴安岭岩画与阶级统治

大兴安岭岩画研究人员通过数字技术对大兴安岭一处岩画遗址进行了还原处理,首次发现了具有王权性质的大萨满和萨满鼓岩画。该岩画遗址位于河边的二级阶地的陡峭石壁上,距离地面高约60——厘米,面积约30余平方米,肉眼可识别岩画仅50余单幅,通过还原后个体数量超过了余单幅,为大兴安岭目前发现单幅数量最多的一处岩画遗址。

岩画主体是一个头部戴有两个粗角的帽饰(或羽毛饰物)的大萨满,身材健硕魁梧,区别于其他数百个类人岩画,手臂平行微下垂,双腿自然分开,腿部中间有一硕大的生殖器(或是尾饰,大兴安岭岩画一般理解为男性生殖器,区别于女性);大萨满的右侧是与其身体大小一致的圆形萨满鼓,鼓的上方是一直立的动物,有趣的是动物高举着一个顶部椭圆中间带杈的鼓槌;萨满鼓的下面是呈斑驳装的四方形祭台;大萨满左侧是一个抽象的且残缺不全的呈手舞足蹈癫狂状的人物。该岩画位于整体岩画的最上方,下面排列着5组余单幅表现渔猎、交媾、战争、舞蹈等社会形态的岩画,寓意大萨满在这个部族至高无上,大萨满已经具备部落首领或是“王”的特权,显现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王权统治。

大兴安岭岩画的作者是谁?

大兴安岭岩画从内容、手法和风格看,大体是同时期的作品,个体年代有一定差异,间或存在重复涂抹现象。而岩画的“作者”问题,即这些岩画民族归属问题尚有不同看法。

苏联学者笼统地认为,将古代岩画内容同今天该区居民(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点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即创作这些岩画的古代居民,当为现今通古斯满语民族的远祖与先世。中国岩画的泰斗人物盖山林先生在《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中指出,大兴安岭岩画的作者是古代室韦人的作品。著名学者吕光天先生指出,室韦人即“森林中人”,是许多彼此互不统属的人群,除了鄂温克人,还有蒙兀人即大室韦和满人的成分。其中北室韦和钵室韦以及深未怛室韦,是古代鄂温克人的别称,今天鄂温克人的祖先。

但有部分学者认为,从大兴安岭岩画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来看,不能肯定岩画的作者就是鄂温克人,也不能断定岩画描绘的社会生活就是鄂温克人或鄂伦春人的狩猎场景与生活。因为鄂温克人从列拿河(贝加尔湖以西)东迁至额尔古纳河流域(黑龙江南源),至今不过多年,此前不曾到过这里。在鄂伦春人世代活动的地区,也没有发现类似的岩画。我们走访了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鄂伦春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郭宝林夫妇时,郭宝林老人回忆小时候鄂伦春族遇重大事件、祭祀等重要时段,会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文字内容(亦或是误以为本民族所刻),并召集族人前去祭拜,具体地点为“奥娘道尔”(鄂伦春语,意为有画的山石),该地点经实地走访,因修建公路已经损毁,后将大兴安岭岩画纹饰由郭宝林夫妇辨认,确定与本民族传统纹饰无关联。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鬼方是后居住在贝加尔湖地区丁零人的先族,商周时期中原大规模针对鬼方的战争,迫使他们北迁南西伯利亚,成为我国古代最北边的一个游牧民族,岩画也许是他们迁徙时候留下的,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猜测,且证据不足而存在争议。此外,还有岩画专家学者依据岩画纹饰与鄂尔多斯出土青铜器纹饰高度一致,根据考古类型学判断大兴安岭岩画为鲜卑人绘制。

大兴安岭岩画与北山洞考古

年8月和年9月,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学者,对洞口处有彩绘岩画遗迹的呼中区碧水北山洞进行了考古清理,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火炕”,即采用外运的黄粘土铺垫并在上面直接升火取暖的形式;清理揭露出东汉鲜卑时期至旧石器时期的10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挖掘出土陶片、铁镞、铁针、铁耳环、料珠、玛瑙珠、白玉石管、玉刃、玛瑙叶、白玛瑙箭镞、水晶料、石叶、刮削器、石锛、砣工石质容器残块等,还有不同形制的磨制、压制、打制等大量石器;尤其在第八层,在属于旧石器时期文化层内,出土了十分罕见的剥皮割肉的“玉刃”,明显可见玉器两侧有经过长期使用形成的“包浆”和使用盘磨形成的手握遗痕;此外还出土了大型打制石矛、石斧和石铲。经美国BATA权威实验室对北山洞第十个文化层进行的碳十四测定为年,对东北亚考古编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洞内新石器文化层以下的山基岩壁上发现了红褐色彩绘遗迹,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专家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美国热电公司NitonXL3t型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现场测定,属于远古人类调和铁、锰等原料制作的彩绘颜料,呼中北山洞彩绘遗迹叠压上方地层距今约1年左右,根据地层和出土器物类型关系,考古队初步认为呼中北山洞彩绘岩画遗迹是目前已知国际学术界仅见的叠压在新石器与旧石器时期文化层的彩绘岩画,这表明大兴安岭彩绘岩画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产生的岩画。

大兴安岭岩画的断代争议

早在年首次发现大兴安岭岩画的黑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赵振才老师,依据岩画所反映的狩猎方式和生产方式等内容,从民族学视角判断岩画是鄂温克先人所画,时间约在——年左右。

年,经中国岩画专家组现场考察确认,大兴安岭岩画为距今0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绘制,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岩画,并依据大兴安岭岩画的风格、绘制方法、地理位置等因素,认为大兴安岭岩画开创了中国岩画新学派,并初步命名为“中国北方森林岩画”,与中国北方草原岩画、中原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沿海岩画并列构成了中国岩画体系,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这与上文提到的大兴安岭岩画断代1年的旧石器时代不谋而合。

年9月15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宣布,大兴安岭岩画断代准确时间为不晚于新石器时期,这就意味着大兴安岭岩画的绘制时间为新石器时期或是早于新石器时期,这也是考古权威部门的首次官方发布,至今各类学术文章断代均以此为依据。

年6月5日至10日,经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由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岩画断代中心牵头,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主席、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印度岩画协会副主席库玛尔,世界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岩画断代中心教授汤惠生及其助手等世界顶级岩画专家学者,对大兴安岭相关岩画遗址采用微腐蚀断代法进行测年,初步断代为距今约年,并在国际著名考古期刊《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发表了题为《中国黑龙江岩画》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也是多国权威岩画专家联手、首次为大兴安岭岩画确定年代。(作者:牟海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