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北四十里,东龙泉村西北的金山上。金山其名在涞水旧志中可查到:“一名金丝山,县北四十里有一岭,名朝阳,其色如金,故名。俗呼人安寨。”金山寺缘其山名而存,建于元代大德四年(公元年)由本寺都功德主光禄大夫阿尼哥(系尼泊尔人)资助,经圆融广慧禅师创建。
全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密檐白玉石结构。须弥座塔基高约1米,束腰部分浮雕海兽环列八面,上下雕有精致的海马、海狮、缠枝牡丹、海石榴和各种几何纹图案。塔基之上是八棱塔柱,高1.55米,其南向正面中间浮雕无量寿佛三尊,上刻“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记”,下刻“皇太后万寿无疆,当今皇帝圣寿万安,东宫位福寿千秋,相哥、公主寿等千秋”,铭款刻“大元时大德十一年重阳日作太平会铭记”等字样。
左右两边刻三爪云龙戏珠图案,上下两端刻双钩蔓草纹,最下边刻莲花,作为承托图案。其余各面是浮雕和多个形态各异的佛像图案。第一层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椽,塔檐之上置仰莲刹座和葫芦形塔刹。该塔结构合理,造型古朴典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矗立于高1米、边长6米的方形石砌平台上。塔北面13米是山门,西侧10米是山的主峰。塔的周围有山泉、山林、山花、野草,为舍利塔增添了秀丽的景色。金山寺又名金山院,坐落于金山半山腰的平台上。现金山寺舍利塔北约30米处尚存寺院遗址。
从金山寺仰视群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寺院正好背风坐西向东,正南有一山洞常年渗水形成清泉供给饮用。残破的院落里有几间在建未葺的大殿,院落里残碑、断瓦散落一地,独见金山寺千佛舍利塔依然耸立在须弥台基上,塔身上的千佛像慈悲依旧,束腰部分浮雕海兽,环列八面,束腰上下有海马、海狮、缠枝、牡丹、海石榴等各种几何纹图案,使基座显得多姿多彩,也算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有史为证,金山寺始建于晋代,兴于元,盛于清,后毁于战火。晋朝高僧道安、慧远禅师、及近代虚云老和尚,都曾在金山地区驻锡。金山寺是当地最早、最大的佛教禅院,是在元、明两代多次受到皇帝册封的皇家寺院。
金山寺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临其境山峦起伏、沃野千里、拒马波涛尽收眼底。清顺治十六年的“金山寺碑记”这样赞其景:“大都迤西涞易正北有金山,乃太行之支龙,崇冈峻岭、翠柏苍松、山木及巅而清泉湛溢,诚哉燕山之胜景也”。“金山晚照”,是涞阳八景之一。
金山寺历经几度兴衰,明清各朝曾多次重修,现在殿宇坍塌,已成废墟,现保存的除千佛舍利塔外,还有山门一座,碑刻七通。
年7月,该塔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塔基外缘为基线,向东、南、西各外扩10米,向北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东、南、西、北各外扩40米。
有着悠久的历史,饱经沧桑的宝塔,不幸于年3月15日的凌晨被不法分子采取恶劣行为,将塔身全部拉倒,给涞水的文物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此,涞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保定市相关部门曾多次召开调度会,专门研究下指示修复该塔。在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下,我单位与涞水县宏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经省、市文物局的批准,由涞水县政府投资,涞水县宏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对金山寺千佛舍利塔于年6月4日正式实施启动修复工程,于年6月16日圆满完成。
在施工过程中,6月8日上午施工人员吊装塔身时意外发现塔身顶部有一石盖,经请示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将其打开,发现里面装有骨灰、舍利子若干粒、佛牙两颗(其中一个已裂为两半,现为三件)、银匙一件、丝织物碎片(已腐),并及时进行了清理,带回文管所妥善保管,同时向有关部门作了文字情况汇报。舍利子为佛家圣物,其真实性及来自哪位高僧的遗物还有待专家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