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不简单,从一张价值万的凉席上,就看出清朝的灭亡危机。
说起这张凉席,其来历堪称传奇。
上世纪70年代,故宫进行了一次文物整理工作,其中有一件藏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那是一张破旧的草席,怎么看都不像皇家所用之物,与整个故宫的格调完全不搭。
就在有人准备将丢到处理区的时候,意外发现这个草席很沉,明显里面有东西。
打开后发现,里面竟然还藏着一张凉席。
这张凉席看上去像丝织物,但是却比较有硬度,看不出来是用什么材料所制,而且摸上去冰凉舒爽,就像在摸一块冰块一样,令在场的人连连称奇。
后来经专家鉴定,这张凉席不简单,它是一张象牙凉席,据说这样完整的象牙凉席,全世界仅有3张,估值在万左右。
当然,这只是估值,如果拿到拍卖会上,拍出一个亿问题不大,
那么这么宝贝的象牙凉席,怎么会卷在一张破破烂烂的草席里面呢?
这就要从末代皇帝溥仪说起。
我们知道,溥仪在退位后,虽然日常开销依然能得到保障,但是他如果想过得奢侈些,那就无能为力了。
于是他开始打起宫中那些珍宝的主意,偷偷拿出一些到宫外换钱。
正所谓上行下效,宫中的太监们见他都如此,自然有样学样,也偷偷对宫中的珍宝下手。
不知何时,这张象牙凉席被他们给盯上了。
奈何,这象牙凉席被保管于宫中深处,看守严格。这群太监想要将其藏在草席中带出,却没能成功。
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至于为何在那个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这么一件降温祛暑的神器被溥仪弃之不用,束之高阁呢?
这就要从这象牙凉席的第一任主人雍正皇帝说起了。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明君,有着“勤政爱民”的美誉。他在位时间不长,据说就是因为每天批阅奏章、操劳过度所致。
就是这么勤勉的一位君王,却因为身体原因,非常怕热,一到夏天就喜欢往凉快的地方跑。
有时候因为天气太热,甚至会影响到雍正皇帝正常批阅奏章,这点让他很不爽。
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无论皇帝有什么烦恼,底下的官员总会想方设法替皇帝排忧解难。
当时广东就有一个官员,得知雍正皇帝的困扰后,别出心裁的进献了一物,号称是避暑降温的“神器”。
雍正皇帝听说此事,立刻让人将这“神器”拿来看看。而这“神器”自然就是那张象牙凉席了。
雍正皇帝见到这象牙凉席后,大失所望。
作为一个博学的帝王,雍正皇帝对于这想要凉席还是有所耳闻的。
这象牙凉席的制作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当时管这个叫象牙簟。
根据刘韵编写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岭南等地就有进贡象牙凉席的记载,汉武帝将其当赐给宠爱的李夫人。
到了汉成帝时期,地方上又进献了象牙凉席,被汉成帝赐给了赵飞燕等宠妃,可见进贡的象牙簟数量还不止一件。
而在《三国志·魏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地方上进献七宝床和象牙簟。
其实,从古籍中的记载不难看出,那时候的象牙凉席虽然珍贵,但是也就是一个装饰品罢了,缺乏实用性,就像珠宝制品一样,珍贵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古籍中并未提到象牙凉席具有明显的祛暑降温效果。
据我估计,那时候的象牙凉席也就是把象牙切割成小长条,然后像编制竹席一样编成凉席罢了,其使用效果也就比竹席好一些,但是远远称不上祛暑降温的“神器”。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雍正皇帝对于这象牙凉席并没有多大期待。
不过下面的人特意将这玩意献上,也算是臣子一番心意,加上对方说得天花乱坠,雍正皇帝最终决定还是试一试。
当他躺在这象牙凉席上后,连连称奇。一张看似普通的凉席,竟然能够带给人如此凉爽的感觉,就像躺在一块万年寒冰上一样。
一丝丝的凉意从凉席传到雍正皇帝的身上,顿时将夏天的酷热感从他的身上驱除出去,雍正皇帝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自此,雍正皇帝便对这象牙凉席爱不释手,离了它,这晚上睡觉就很成问题。
本来吧,这象牙凉席应该会陪伴雍正一生的,结果因为一件事,使其决定将其束之高阁,封存起来。
因为对这象牙凉席很满意,于是雍正皇帝召见进献凉席的官员,准备好好表扬一番,然后给予赏赐。
由于雍正心情不错,于是君臣二人便多聊了几句,雍正皇帝一时兴起,问起这象牙凉席是如何制作的,为何如此玄妙。
对方为了显摆自己懂得多,于是向雍正皇帝详细讲述了这象牙凉席的制作工艺。
第一步,要对象牙进行切割。
光这一步就有很多讲究。
首先,因为象牙的质地原因,只能在气候温润的南方地区切割,比如广州。如果放在北方,象牙会变得干硬,一旦切割容易破碎。
其次,切割时要顺着象牙天然的纹理切,否则会导致象牙中间断裂,这象牙也就报废了。
最后,在使用特殊工艺处理的情况下,将象牙切割成一个个厚度仅有2毫米的薄片。这种薄片被称之为“象牙丝”。
第二步,编制凉席。
虽然此时的象牙丝足够纤细,但是依然质地坚硬,一旦直接用来编制凉席,必定会断裂。
此时,要根据秘方事先调配出特殊的软化药水,将象牙丝浸泡在软化药水中一段时间。
等象牙丝彻底软化后,方可配以其他材料编制成凉席。
最后,当然是配上一些值钱且朴素的装饰,这一张象牙凉席才算完成了。
而且由于象牙长得极不规则,真正能够用到的只有最中心的一小部分。
因此,为了制作这么一张厘米X厘米大小的象牙凉席,足足要用掉上百根象牙。
雍正皇帝听闻后,沉思了一会,便下旨以后再也不许制作象牙凉席,将此物列为禁物,宫中的这张象牙凉席也予以收藏起来,不许再使用。
至于这官员的赏赐嘛,也没有了,雍正皇帝不治他得罪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雍正皇帝要下这么一道命令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雍正皇帝一生勤俭,不喜欢铺张浪费,认为这象牙凉席过于奢侈。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雍正皇帝只是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罢了。比如他用完膳,那些剩菜也不浪费,全赏给伺候他的宫女和太监,如果还吃不完就拿去喂猫猫狗狗。
但是他并非拒绝奢侈,或者说,作为皇帝,他不能拒绝奢侈,否则就没有国君的样子,皇帝也会因此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从而失去了威严。
比如,宫中就长期养着几头大象,这大象是继承自明朝,当时皇帝举行大型朝会,会动用6头大象拉车。
而到了清朝,这大象则被白养着,最多也就是供皇帝观赏所用罢了。
还有就是雍正所用的帽架,也就是专门用来放帽子的架子,其用料十分珍贵,个个价值连城。
翡翠、玉石、象牙、紫檀木,什么珍贵用什么,这样的帽架他有好几十个,就算一天换一个,一个月都不会重样。
就连雍正下棋所用的棋盘、棋子都不一般,棋子还好说,据说雍正皇帝有一副用象牙做的棋盘。
要知道,以一张棋盘的大小,想要凭借一根象牙就做出来,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的这个象牙棋盘也是使用了多根象牙才打造出来的。
而且其制作工艺必定复杂繁琐,这棋盘的价值虽然比不上象牙凉席,但是也远超宫中的很多珍宝了。
就这么一位对象牙见怪不怪的皇帝,又怎么可能因为这象牙凉席过于奢侈而禁止制作和使用呢?
尤其是他手里那张象牙凉席,已经做出来了,留着自己用不就好了,禁止再做新的不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将其束之高阁。
事实上,只有对历史有足够了解,我们才能理解雍正皇帝真正的忧虑,他是担心建立不久的清朝出现灭亡的危机。
这并非危言耸听,对于雍正这种博学帝王来说,西晋的教训历历在目。
西晋的灭亡,源自一个人,那就是晋惠帝司马衷,也就是问出何不食肉的那位糊涂皇帝。
晋惠帝在位期间,沉迷奢侈享乐,对于朝政不闻不问。
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上行下效之下,西晋的朝臣普遍好奢华。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石崇了。
这位石崇竟然敢和皇帝斗富,更让人无语的是,晋惠帝对此还乐此不彼,斗输了也不以为意。
因此,朝中大臣纷纷效仿,个个穷奢极欲。
一时间整个西晋的攀比之风盛行,很快便动摇了国家根基,接着便天下大乱,拉开了南北朝长达上百年乱世的序幕。
雍正皇帝这么勤勉,必然知道这段历史。
在他看来,这象牙凉席就是穷奢极欲的化身,毕竟做一个要上百根象牙,当时的象牙全靠进口,非常昂贵。
如果他用了,下面的人必然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奢华之风盛行,那大清怕是要步了西晋的后尘。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雍正皇帝才下了禁令,禁止制作和使用象牙凉席,并且以身作者,将这象牙凉席束之高阁,永不使用。
也许有人会问了,夏天那么热,古代又没有空调,这皇帝不用象牙凉席,夏天可怎么过呀?
其实不必担心,老祖宗们的智慧,可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古人降温避暑的方法多了去了。
首先,我们来说几个亲民的降温方式。
第一个便是扇扇子。
即使是扇扇子,古人也可以玩出好多花样。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西方还处在文化荒漠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扇子。
这玩意真的是夏日必备,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现代的电扇,也不过是用电力驱动,取代了人手动扇风罢了。
一旦遇到停电,那么还是需要轮到扇子出马。而且电扇的风扇久了,人会不舒服,相比之下扇子的风更加柔和。
当然,想雍正皇帝这样的帝王,自然不用自己扇,自有宫女替他扇扇子,这效果简直比电扇还要好,就是辛苦了那些宫女们。
而且一些地方干脆使用水车带动大片扇叶扇风,取名“七叶扇”,据说效果奇佳,不过这对地理条件要求颇高,而且这玩意造价高昂,也就只有富户才用得起了。
第二个则是冲凉、玩水。
当然这个就不算太普遍了,也是一个现在依然在使用的降温方式,一到夏天,游泳池里变聚满了人。
古代没有游泳池,人们都会跳进江河湖海去游泳、玩水。
离河远的地方,也会选择从井里打水冲凉,效果一样不错。
第三个则是“冷饮”。
你没看错,古代已经有冷饮了,只不过制作方式和现在截然不同。
其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冰块。
古代已经有很成熟的制冰方法,往往是挖一个很深的地窖,然后冬天用井水或者河水制冰,放在地窖里储存起来。
到了夏天,将冰块取出来,配合时令水果制作果汁、冷饮,很受欢迎。
元代以后,甚至出现了雪糕的雏形。他们会将冰块和奶制品混合,制成名为“冰酪”的甜品,很受欢迎。
除了以上这些亲民的防暑降温方式,有钱人家,或者达官贵人的消暑方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首先必须一提的就是“凉屋”了。
这种凉屋选址很讲究,必须是空气流通、经常有风的地段,而且周围必须有水环绕。
有风是必须的,没水问题不大,大不了围着屋子挖一条人工小河。
这种凉屋其实就是借助空气循环和水循环来降温,效果很不错的。
其实这种凉屋就是类似别墅的存在,清朝皇帝常去的承德避暑山庄,就属于凉屋的范畴。
但是这种凉屋的效果强弱,还是要看天气看环境,如果实在太热怎么办呢?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冰块吗?这种时候就要靠他们了。
如果凉屋都无法让这些贵人们觉得凉爽,那么他们会取出冰块,放置在特制器物中,然后再放在屋里四周。
这些冰块的凉气会慢慢散发到屋里,其效果据说不比现代的空调房差。
晚上入睡的时候,他们会在床上铺上特制的玉席,使得床上保持冰凉。这种玉席虽然效果远不如象牙凉席,但是也比普通人家的竹席、草席效果好了许多。
与之相配的,他们还会使用一种玉枕,使得全身上写都能保持凉爽。
有的人更是进一步改进玉枕,将其掏空,然后在里面放上冰块或者热水,做成冷暖枕。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