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官窑龙纹洗
官窑龙纹洗宋代官窑其中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就是汴京官窑,由于窑址无法取证,关于北宋官窑也仅是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简单记载,仅云:“宣政问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由于汴京入金以后,有几次大的黄河泛滥成灾,宋汴京城遗址早已掩埋于泥沙之下,据资料所得,宋汴京遗址深埋在今开封市地下六公尺深处。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北宋汴京官窑随之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官窑置窑于修内司,后在郊坛下(今杭州是南郊的乌龟山一带)别立新窑。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
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与圈足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
洗是文房用具,用来清洗毛笔。这件官窑龙纹洗,通体釉色青翠如玉,釉面布满开片纹,釉厚过胎,底足无釉,形成典型的“紫口铁足”。紫口的形成是因为施釉过厚,入窑烧制时釉往下流,口沿处露出了胎的本色;“铁足”则是由于底部不施釉,入窑烧造后形成了铁色。洗内底刻画有一条矫健的藏龙纹饰,在高光照射下可见藏龙盘踞其间,栩栩如生。它是传世宋代官窑中的一件代表作品,极其珍贵。
2、宋---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
钧窑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钧窑在后世视作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钧窑之名不见宋代文献记载。关于钧窑的烧造年代,有说法在金晚至元而不在宋,因此近年来一直把宋代五大“名窑”更名为古代五大“名窑”。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属于北方青瓷系统;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汝浊釉,釉内含有少量的铜,烧出的釉色青(中国的青瓷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青釉瓷器)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传世钧窑器中,没有任何两件的颜色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的釉色都是在窑内自然形成的,非人工所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绝妙意境。因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而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此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所形成的。钧窑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促使裂纹和缩釉等现象出现。北宋时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器,底部均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编号。一号器物最大,十号器物最小。此洗刻有“六”字铭,是北宋典型的钧窑御用器。
天津博物馆这件钧窑器物,板沿,浅腹,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葵花腹壁。内底施蔚蓝色釉,外壁为紫色乳浊釉,芝麻酱色底,底有三个云头足。造型浑厚端庄,釉色精美,极为难得。
3、宋---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创烧于唐代后期,烧造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受邻近的河北邢窑的影响,以生产白釉著称;也兼烧绿釉、酱釉、褐色釉、黑釉等,以刻花或划花、印花为主要装饰手法,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从唐朝到五代前期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过渡的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定窑印花纹饰拟取材于定州缂丝,把缂丝纹样局部地移植于瓷器。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等器物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极为少见。定窑器物的纹饰巧妙多变,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
天津博物馆件定窑盘釉色洁白温润,镶有铜口,口沿内印有一周回纹装饰,盘中印满折枝牡丹纹,布局繁密,生动自然,显示出制瓷工匠高超的盘模制作技法,是宋代定窑白瓷的代表作。
定窑采取覆烧工艺,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称为覆烧;是河北曲阳定窑首先创造的。在使用覆烧法以前,定窑使用匣钵,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垫圈覆烧可以提高产量。由于采用覆烧的缘故定窑器物会在口沿处出现一周涩口,为装饰美观会镶嵌一圈金属(金、银、铜)口沿。
4、宋---汝窑盘
汝窑盘排名在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生产北宋后期宫廷用瓷,中经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即以停烧。因汝窑前后烧造不到20年,因此传世极少,不足百件。汝窑器的釉面无光泽较多,呈现出莹厚如堆脂的玉质感觉。据现代科学检测,汝窑的釉里面有类似玛瑙的成分存在。南宋人周煇《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因此,汝窑器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种似玉而非玉之美。实际上玛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与一般石英砂作釉料并无区别。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元素,以玛瑙作釉料可能对汝瓷的特殊色泽有一定作用。
汝窑瓷器的胎体较薄,呈香灰色。传世造型较少,所见以盘、碟、碗、洗等圆器均施满釉,器里、器外、口缘及足际均不露胎,采用支钉支烧方式烧造,小件器物用三个支钉,稍大的用五个支钉,支钉点非常小如芝麻粒大小,支痕处露香灰色胎体。由于釉内含有的铁元素不等,釉色会出现深浅不一的变化;以天青色最为著名,兼有淡青色、卵白色、虾青色等或深或浅的颜色。由于汝窑器胎体较薄而釉相对较厚会出现如蟹爪纹似的开片或如微微冰裂纹式的开片出现。汝窑器自宋朝以来一直被历代王朝视若珍宝,作为宫廷御用之品,足见其名贵。目前传世不足百件的汝窑器中,成对的更是非常罕见。而天津博物馆所藏为一对汝窑盘,香灰色胎体上的釉色比天青色较为深沉的虾青色,釉汁莹厚若堆脂,并有细小的冰裂纹开片,造型规整,风格高雅,堪称世间罕有的珍品。
5、宋---哥窑盘
哥窑盘哥窑列名为宋名窑,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哥窑目前还没有确定窑址,据当前考证可能在浙江省内,以生产釉色润泽,表面布满开片纹的瓷器称誉一时。由于在烧造的过程中,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哥窑器形成了釉面两层深浅不同的开片,浅层开片称为“金丝”,深层开片称为“铁线”。
天津博物馆这件哥窑盘的胎骨呈土黄色,灰色釉,釉润而失透,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金丝铁线”清晰可见。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此盘造型规整,特征突出,为传世哥窑典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