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璧,汉代,青黄玉质,卷草纹出廓,双面雕。外径8cm,内径1.3cm,通高9.9cm,厚0.9cm。内外廓琢弦纹,微内凹,玉璧上下左右对称浅浮雕四个兽面纹,凸鼻,水滴眼,眉骨微凸,睫眉清晰。额中琢菱形网格纹,双小耳直立,顶生双角如牛,两腮阴线刻须髯,如狡如熊,四兽周边饰以卷云纹。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纹,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犬吠,见则其国大穰。”意思是西王母居住的玉山有一种瑞兽,名叫“狡”。狡外形象狗,花纹象豹,叫声也象狗,如果狡一出现,全国就会大丰收。狡是丰稔的象征。
熊,与云纹结合,意为飞熊。典出《史记齐太公之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即螭,蛟龙无角),非虎非羆,所获霸王之辅,于是果得太公于渭之南”。也就是李渔《笠翁对韵》“吕望兆飞熊”的典故。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周文王得飞熊姜子牙辅佐,如虎添翼,成就帝业,另有商王武丁梦“飞熊”而得傅说的传说。飞熊也就成了王佐之才的象征。汉末董卓的精锐部队,旗帜上绣有肋生双翅的飞熊图案,飞熊军全部由西凉军中精英和能人异士组成,“飞熊”在汉代亦为枭勇善战、开疆拓土的勇士象征。
玉璧初面世,干燥无光泽,不辩玉质,多年后已有一半恢复玉质,焕然如新,并期待若干年后的蜕变。玉璧两侧质感对比明显,过渡自然,侧面红褐色牛毛纹细密,出廓卷草纹有老伤。玉表侵蚀斑驳的麻点较多。内孔由梃钻单向打出,略倾斜。出廓处镂雕则用拉丝工艺成孔。卷草出廓兽面纹玉璧古旧韵味十足,文化寓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