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些诗词画作中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对“归山”和“寻隐”的热衷。
白居易在《香山寺二绝》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古人对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平淡的向往。
“深山访友”自古以来更是玉石雕刻家钟爱的意境题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都是由心而造,身居闹市,渴望心在深山,远离世俗的喧嚣。无论是否关闭了那扇有形之门,期待感知身处深山的意趣以及内心的安详。
觅一方净土,“静、净、禅、雅”,于是在玉雕师手中幻化成作品《深山访友》。
玉石原石仿若被天地造化细细皴染的田园山水,雕刻者寥寥几笔勾勒便再现古代人文的豪放和闲情。
玉雕师融情于山,以山水画为基础,借景随形,得自然之趣。用高远的构图,巧妙借用石头的形状走势,勾勒出层层叠加的山峦。创作孤松、古寺、山石、文人、隐者等意象,作品感情隐含微妙。
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之中,成为品性的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归宿。
老者所寻访的友人,何尝不是雕刻师傅所要寻找的心灵归宿,更是作者对于高雅隐逸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深山访友,我们跟随着老者,
沿着崎岖的山路,
伴着挺拔巍峨的山峰与苍劲不屈的松树,
沐浴在黄昏阳光下,
去寻找心中那份林泉广阔的意象,去寻找心中渴望的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归属。
单从“深山访友”这个题材来说,在文学上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大多是古代侠士表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惬意与豁达;
在艺术上,深山访友经常作为山水人文的表现题材,尤其是是在国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我们对古人的“归隐”有个狭隘的认知,总以为那是失意的象征,但其实不然,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宁静、深邃、超逸中与自然共处,自然在内心也获得了最初寻觅的自由,净土。
而在玉雕文化中,深山访友更是体现了不被恶俗困扰,但求豁达面世洒脱的态度,祈愿生活如意,好运相伴,步步高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