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玉?
这个问题以前我有个朋友和我探讨过。他说:“我觉得和田玉很一般,它的成分是透闪石,而透闪石是一种常见的变质岩产物,不应该这么珍贵,还是外国人更科学,真正好的是宝石”。
虽然和田玉的成分是透闪石没错,但我们不能直接说和田玉不值钱,我觉得这是一种偷换概念,就好像我们说汽车是铁皮做的,所以汽车也不值钱一样。那钻石还是“碳”呢,我们能说钻石不值钱么?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玉,西方人喜欢宝石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中西方文化有差别,西方人非常注重“以人为本”,所以他们喜欢那些单晶体的宝石,稀有、贵重、色彩艳丽、光彩夺目,认为人的需求和喜好是第一位的。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本”,强调的是精神,认为精神是高于纯物质的东西。所以我们更喜欢那些带有精神力量的物品,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就是文化。
中国的玉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大概有八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从未间断,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人们认为宇宙万物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为了能够生存和更好地生活,人们通过祭祀来与这种神秘力量进行沟通,以祈求得到启示。后来在长期的祭祀中,人们发现了玉石不同于其他材料的特点,除了坚韧、色美之外,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越发光洁润泽,所以古人认为玉也具有相同的神秘力量。此时的玉器是沟通天地的一种神器,也是一种图腾崇拜,这是神玉时代。
而到了商周时期,玉主要是用于祭祀时沟通天地的礼器,是守护现实世界的象征。《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时候的玉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调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这就是礼玉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玉开始被拟人化,成为了道德和品格的象征,被逐渐完善了起来。那时人人佩玉,崇尚“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希望用玉来勉励自己,修养德性,中国至此进入德玉时代直到今天。
那玉石之中是否真有这种神秘的力量呢?老金是这样理解的。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配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天地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古语有说:“君子比德于玉焉。”说人就像玉一般纯洁无瑕,品德高尚。故孔子曰“君子如玉,触手也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有五德,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也是以和田玉的特性来比作君子的品德。
玉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就是因为这些思想家和文人给玉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玉具有了人一样的品格。诗经有云,“言念君子,其温如玉。”意思是,想念那位君子,是想念他的品德,温润如玉。这时候玉做为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的植根于人们心中。人们崇玉、爱玉,使君子佩玉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佩玉也是人们学习儒家文化,对自我认知的体现,以便时刻帮助人们进行修身和自省。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从玉石上获得了文化信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除了从玉石中感受文化外,我们还可以从玉雕作品中感受精神的力量。中国的玉雕艺术在于非常重视意趣和神韵的表达,赋予作品吉祥美好的寓意,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精神和气韵。
比方说,和田玉中特别爱雕弥勒佛,因为弥勒佛是一尊与众不同的佛,他面容慈祥博爱,性情逍遥自在,在吉祥与喜乐中,彰显出佛的宽广与智慧。我们把弥勒佛祖和玉石通过玉雕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将这种精神信仰用温润的和田玉来表现出来,把人们信仰中的心念拖到作品中来,戴在胸前,扣击我们的心门,来感受这种精神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玉雕文化。
时至今日,虽然经历了历史和时代变迁后,中国人爱玉的侧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眼光更多集中在了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深层次的,很难用言语来表现,让人在不经意间体会文化带来的乐趣,我想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玉吧。
如果你有关于和田玉或者珠宝玉石的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直接私信我,免费鉴定答疑。
作者介绍:
老金,本人进入和田玉行业近20年,高级珠宝鉴定师,中国宝玉石协会(GAC)宝石鉴定师,中国轻工(CLIJ)珠宝鉴定师。
原创不易,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