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明天520,收戒指的可要当心了

听说明天就是了

表白的一大堆

求婚的一大筐

01

戒指的异名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各种材质的戒指,如仰韶文化的石指环,良渚文化的玉指环,马家窑文化、青莲岗文化的骨指环,大汶口文化的陶指环,齐家文化的铜指环等。

只不过原始社会的戒指称之为“指环”而不是戒指,据现存文献记载,戒指有“手记”、“约指”、“代指”、“指环”等诸多异名,其中“指环”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戒指的称谓至晚在元代才出现,元代关汉卿的《望江亭中秋切浍旦》写道:“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再有什么?”

但“戒指”称谓具体出现的时间,还有待考证。

02

戒指的来源

现在很多人都佩戴戒指,以标示不同的风格与寓意,却很少人知道戒指的来历。

1

野蛮说

古代有抢婚的习俗,男子如果抢来了其他部落的女子,就给她戴上枷锁,以防她逃走。

经过历史的演变,枷锁就慢慢变成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佩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2

崇拜说

戒指源于古代的太阳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环状,象征太阳神,认为它像太阳神一样,给人以温暖,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永恒、真理与信念。

婚礼时,新郎戴金戒指,象征着火红的太阳;新娘戴银戒指,象征着皎洁的月亮。

3

实用说

追溯到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戒指。埃及的统治者有将代表权贵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的习惯,但是又嫌拿在手上累赘,于是有人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在手指头上。

时间长了,人们发现男人手指头上的小印章挺漂亮的,于是不断改良,演变成了女士的饰品。

4

禁忌说

据说,戒指源于古代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

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

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

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

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后宫妃嫔无数,按规定,妃嫔在接受帝王御幸时,都必须经过女史登记,女史事先向妃嫔们发放两种指环,一种是金环,一种是银环

平时妃嫔佩戴银环,但具体又分两种戴法:即将侍奉皇帝的戴在左手,因为左手属阳;侍奉完皇帝的则带右手,因为右手属阴。

一旦妃嫔月事来潮或有了身孕,不能侍奉皇帝,则手戴金环,女史见之则不列其名。

可见,在古代宫廷,“戒指”被当作一种标记,暗示妃子宫娥是否有月事在身,可否接受皇帝临幸。

03

戒指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器物往往承载着某种文化意义,即“藏礼于器”。小小的戒指,却也是承载着沉重的文化内涵。

1

象征早日还乡

《荀子·大略》载:“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环”与“还”谐音,“玦”与“绝”谐音,帝王常用环与玦对放逐的罪臣表示召还或永不召还。

所以戒指就有了象征早日还乡的文化内涵。

2

情爱永驻的馈赠物

指环因其“循环无终极”的特性,表达情人之间相思无绝期的情愫。

南北时期,戒指已经具有“婚姻的信物”这一文化内涵,并一直延续至今。

《南史·后妃传》中就有“帝赠以金环,纳之,时年十四”的记载。

隋唐时期,男女之间结为秦晋之好时,馈赠婚戒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

《晋书·四夷列传·大宛国》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

元明清时期,不但已有“戒指”的确切记载,而且戒指作为“婚姻的信物”得到广泛的认可。《金瓶梅》中九处提到“戒指”一词,几乎都是作为定情信物出现的。

3

作为财富,常用于赏赐、朝贡

戒指作为财富,可用于上下级之间的赏赐之物。

宋代《太平御览》引《后汉书》云:“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

此外,戒指也是外国朝贡时常见的贡品之一。

如清代辑成《宋会要辑稿》载:“唯宋文帝元嘉五年,天竺伽毗黎国王月爱又遣使奉表,献金刚指环”。

由此可见,古代戒指常常是作为赏赐、朝贡而存在,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04

戴戒指的学问

婚戒的圆形,代表着生命和永恒,为什么婚戒都是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呢?

按西方传统来说,左手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

而且西方早期医学认为,左手无名指在双手十指中,与心脏的距离最近,所以将代表婚姻的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体现爱情的神圣地位。

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其实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关于左手手指的戴法,可用“清热解毒”记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依次为青(年)、热(恋)、结(婚)、独(身)。

大拇指一般是不佩戴戒指的,因为如果你把戒指戴在大拇指上,那就代表着你不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小小戒指承载着沉重的寓意,如果两人不是真心实意,千万不要轻易接受对方的戒指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