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瓷之传统贵玉文化似玉非玉无饰为饰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4万年前,先民就开始使用的玉器。山西峙峪遗址曾出土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年前)的一件水晶制作的小刀和一件石器装饰品。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约2-3万年前)出土了岫岩玉质的砍斫器。

“黄金有价玉无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爱玉心理深植于骨髓之中,一直启发着世代炎黄子孙的灵感,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民族象征,成为古代士人君子理想道德完美境界的化身。

而中国的青瓷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的原始青瓷,但真正的青瓷诞生于东汉中晚期,宛似春水般的釉色,是仿玉文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西方仕女

青瓷之类似玉非玉,通玉而胜于玉。温婉滑润,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因此古瓷人之摹玉可谓不用其极。早在先秦儒家的孔子就明确提出“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

“玉”成为具“仁”“智”“义”“行”“勇”“情”“辞”7种美德的君子的象征,于是天然美玉的神韵和色泽,一直以来都成为青瓷艺术所追踪的目标。

“玉”的品格“自然含蓄、神淡质朴”,同样符合老庄哲学思想所提倡的那种空灵幽玄、静谧玄妙的道家文化的审美标准,中国的青瓷艺术也不例外,深受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更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至高境界。

到了崇尚道学的宋代,宋人将这种审美提升到了中国美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青瓷那种“空潭写春古照神”般的澄澈晶莹的艺术格调,已经完全达到“似玉非玉更胜玉”的深层创构,完全符合道家“天地有大美”的精妙境界。

正是这种审美决定了古人对青瓷大工至简、大音希声的不断追求。就像沈括在《梦溪笔谈》所说的那种“适神入理,迴得天意”,追求天然浑成的美学思想,以素色呈现、至美本色,绝不多出一条棱线来讨好世人,少热闹哗众,无刻意献媚。

宋代青瓷“无饰为饰”,追求内在本质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流淡含精匀”的审美意趣的影响下,极力追求釉色的自然和天趣,而这种重视材质的表现和发挥至极致的做法,也正是今天我们发展现代青瓷应吸收的传统艺术精华。

青瓷釉色洁净如玉

青瓷之青,一是青天之色,暗合人们敬天爱神之思想。青就是神秘、美妙、圣洁、高贵的代名词,是一种崇尚、敬爱、端庄、典雅的表达。二是自然界的本色,是青碧水之色,是生命力之象征,代表人们对生命的尊敬与喜爱。人们崇尚自然生命,更崇尚青色。这里的青是生机盎然、万物生长的意味,是天然富贵、健康长春、生命如意的美好意愿。

我们仰望蓝天、远眺青山、近抚绿叶,青色无处不在,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以冰清玉洁的青瓷点缀我们的家庭生活,无论是餐具、茶杯,或是装饰艺术品,那一抹青蓝或青绿色渲染,总带来的无边想象,宛如嫩叶嫩芽铺就的青,让人驻足品味,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青瓷,在朴素之间流淌着无限诗情画意。

青瓷品质如玉胜玉

如深深的湖水般湛蓝澄澈的青瓷,沉静深幽,晶莹温润,端庄细腻,典雅精致,似透非透之间,更美于玉石。天然玉石多瑕疵,黑点、斑点、裂纹、花痕等难以避免,挑选尽善尽美的美玉相当困难,且价格奇高。

青瓷被称“人工宝玉”,青瓷品质纯正,富有艺术个性,虽然尽善尽美的工艺品较难烧制,但比玉石精致细腻多了。青瓷在创作、烧制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工艺,烧制出来的青瓷巧夺天工、品质独特、韵味十足、高贵典雅,令人叹为观止,一些作品的玉质美、玉韵美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青瓷气质尊贵如玉

青瓷以非凡的烧制工艺诠释青瓷的独特尊贵气质,更呈现了民族美学的人生情致。静赏青瓷我们可以领悟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进入物我交融、迁想妙得的理想境界,在宁静中显示出静谧的玉质美。作品经构思创意制作,水泥火交融后,脱胎换骨,还原出天空、山川、湖水的韵致,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灵动,将人与自然灵性统一,从而到达艺术的理想境界。

黑格尔《美学》中说:“艺术家把灵魂灌注到石头里去,把它柔润起来,活起来了,这样灵魂就完全渗透到自然的物质材料里去,使它服从自己的驾驭”。这充盈着流光溢彩的美学意境,更是中国“天人合一”的艺术最高境界,

青瓷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和审美的活动,青瓷的尊贵之处还在于极致简练的器形中,透着非凡的气息,釉色瓷质、形态线条无不达到视觉上的极致玉质感,冷静中包含生命的律动,典雅之处华贵气息摄人心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