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盗墓小说被改成电视剧,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这些小说中对墓中的陪葬品,以及古墓的历史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电视剧也把古墓中一些陪葬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小说中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陪葬品再一次大放光彩,同时也是对古墓文化的一种传播。
我们在观看盗墓题材电视剧或者是纪录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古墓中会出现大量的金银财宝,或者是一些比较罕见的玉器。正是在这些财富的诱惑下,才会让一些盗墓者铤而走险,把古墓中的财物扫劫一空。可即使是面对那么多的财宝,盗墓者还是会选择把玉制品留在古墓中,那么盗墓者为什么会把玉留下来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01盗亦有道盗墓界也有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规矩。正是因为这些规矩的存在,才能够更好的让各行各业趋于专业化,从而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这些规矩有的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是大家从进行业那天就知到,比较成文的规矩。有的则是不成文的,只有在从业者有了经验后,才开始领悟的。就像盗墓这个行业既有许多明文规定的规矩,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盗墓界的“明文规定”。
盗墓行业从古至今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因为他们所接触的都是危险和未知并存的地下世界。而古墓中大多都会是机关重重,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传说中的诅咒。为了防止出现一些危险的事情,在进入古墓之前,盗墓者都会用烧香的方法来判断能否进入到古墓中。
如果能在三次以内点燃这些香,那这个墓穴是可以盗的。如果第三次还是点不着这些香,那就要果断放弃。因为,三次都点不着的香,说明这块儿古墓有古怪和危险,硬闯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所以只能放弃。
仔细想一想这样做还是有些道理的,三次都点不着香,有可能是因为古墓里面的氧气含量较少,所以这种做法还有些科学依据的。除此之外,很多盗墓者经常把金银财宝掠夺一空,但是他们却从来不会把墓主人的棺材带走。
虽然,一些身份高贵的墓主人都会为自己准备一口材质稀有且价值连城的棺材,但是盗墓者从来不会带走这些棺材。一种原因是这些棺材比较重,不方便搬运。另一种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棺材是墓主人的最后一个栖息地,也算得上是他们死后的一个存身之处。如果盗墓者连棺材也带走,估计心里也会不安,更怕自己沾染一些不好的事情。
02只取金银不取玉盗墓者为何会对玉视而不见
盗墓这一行,除了一些已经成文的规定,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盗墓者可以取尽墓中财物,唯独不能带走玉石。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一块儿稀有罕见的玉石,其价值要比黄金高上很多倍。但是,盗墓者在古墓中却从来不会把玉带走,这是为什么呢?
在古代,只有位高权重的人才可以佩戴玉石一类的装饰品,因为玉是一种稀有的的东西,而且雕刻玉石也需要十分高超的技术。因此佩戴玉者,权力都很高。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古书中会对佩戴者所带的玉饰的进行详细描写。
也就是说,盗墓者所盗走的每一块儿玉石,都是被古人记录在册的,这就是明晃晃的“证据”所在了。因此盗墓者才不会把这种带有标志性的东西带走,以免被发现,结果反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古代,玉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被当做与神沟通的一种方式。因为玉大多都是从山石之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古人认为玉石吸收了天地之精华,经过阴阳调和后,人们可以通过玉和神灵建立沟通,进而达到自己羽化升仙的目的。所以盗墓者才会认为古墓中的玉不非常的不吉利,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才会把玉留在墓中。
除了以上这些说法,古代还有关于“玉能养魂”的传说。也就是说,因为玉的特殊属性,会有特殊的功能。活着的人佩戴玉可以用来辟邪,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儿。而死去的人还可以用玉来养护自己的“魂”。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会把玉石制成衣服,包裹在自己的尸身上。既能防止自己的尸身腐烂,又能让自己的“魂”在死后仍然得到玉的滋养。正是这样有些恐怖的传说,才让很多盗墓者对古墓中的玉石制品避而远之,生怕这些玉石所养之魂来报复自己,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03总结
当然,玉是不能养魂的,这只是古时候的一些传说罢了。但是,正是这些关于玉的传说,才让盗墓者远离这些宝贵的财富。就像我们知道的一件非常有名的文物“金缕玉衣”,它是由金线和玉石编织而成,穿在死者的身上,以保持死者尸身不腐。但是,盗墓者进入墓穴后,并没有带走玉石,只是把这些金线全部都抽走了。这才为以后的金缕玉衣的复原留下了一些线索。
但是,不管盗墓者在这一行中有着怎样的规矩,都是在做不法的事情。正是因为他们对利益的贪婪,导致千年的文物被破坏,很多的国宝级文物也被流落海外,进而局限了学者对历史的研究。
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器物。所以,即使是说什么“盗亦有道”,这放在盗墓者身上也是非常不合适的。身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不会让我国的文物成为他国博物馆的典藏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