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命教育中的亲子中文课分为汉字课和古诗词课。
今天,我分享一篇曾经讲给5-8岁的孩子们听的汉字课。
“人”字是中国方块字中很重要的一个字,也是孩子在初识字时最先认识的字。所以在讲这个字时,我常常会非常小心,做好一些铺垫。所用的语言,也会非常小心。
尤其是有混龄孩子的时候,语言更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吸收能力。
主讲字:人
主讲故事:老子出生的故事、老子出关的故事
演化字体:甲骨文、篆体、现代体
字体体现及主要着讲点:
甲骨体:敬天爱人,端庄优雅,尊重他人,注重个人修养及品质的上古时期的人字“画”法。
篆体:“人”的古体几经演化,大约有十种写法,外形看很相似,但各个时期的字体呈现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去分毫,差之千里”,所以特别选取篆体做为第二演化体来给孩子们讲,一来为了让孩子们体悟:“人”字汉字演化到中期时,字意的差别。
二来让孩子们掌握“人”字在书法中常常会出现的篆体写法。
着讲时注意事项:
1.讲给5岁以下的小朋友时,我们的重点在“故事”上面:让孩子理解字的意蕴即可。
2.自然生命教育特别提倡写的部分在5岁(或者5岁半以后)再进行,并且以画画的形式,让孩子大撒把来写。就是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画”,画成怎样,就是怎样。
3.尽量让孩子用彩色铅笔,或者蜡笔、蜡棒来画,不强迫孩子必须要画,更不强调孩子画得周正漂亮。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直接用软笔来画。
4.对于已经认识这个字的孩子来说,重点放在让孩子感受字的内蕴和演变。
5.请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故事1:老子出生
在距今约多年前的古代,在现在河南周口鹿邑,有一户白姓人家,家中有个小女儿,聪明伶俐,勤劳能干。
有一天傍晚,小女儿正在家中看书,看到天边有一颗流星划过,落在自己家中李子林的位置,只看到一片红光在李园闪过,之后就静悄悄的。
小女儿很好奇,就放下书去李子园中,想看个究竟。
来到李园,天色已经微黑,却只见李园中有一株李树上,贸然结着一颗果子。李园中其他的果子早已经落了,而这一颗又大又圆,隐隐泛着天边的红霞的霞光,透亮亮的,看起来特别可口的样子。
小女儿忍不住摘下来吃了。
这一天晚上,小女儿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老神仙说:姑娘,那颗李子已经化为一个小胎儿在你腹中,81年后你会生下他,这是一位奇人,烦劳你好生照顾。
醒来后,小女儿果真发现自己的肚子仿佛在动,她能够感觉到肚子里的小胎儿轻轻地吐泡泡,还时不时伸个懒腰,踢踢腿。
小女儿非常爱这个孩子,她每天吃好喝好,做做家事看看书,她非常喜欢吃李子,每年春天李子成熟,她都会亲自去摘熟透的李子吃。古时代的女子怀了宝宝之后,都非常注意养胎。常常足不出户,每天安心养神,为了让小胎儿平和的发育。这个小女儿呀,这一养就是几十年呢。她可真了不得,没有特别宁静的心的话,怎么能一下子安心在家里待81年呢?
后来小女儿的父母都过世了,父母离世前心疼女儿独自一人还要照顾未出世的孩子,就把家里的李园留给小女儿,好让她衣食无忧。
后来满81年的那一天,小女儿果真生下一个孩子,这小宝宝生下来就是白发白须,满脸皱纹,落地就会喊娘,满地跑着要洒扫浆洗,为娘亲做饭。
这时的娘亲早已经是个快要一百岁的人了,可是她一点也不显老,头发还是黑的,皮脸也还洁白光滑,看起来可是一点都不像岁的样子。
这个生下来的小宝宝长得特别快,几个月之后,身形已经是大人的样子,会读书,会写字,能砍柴能喂牛。
邻居亲戚们来看望母子俩人,有人问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呢?
母亲想起孩子是从李园来的,这些年也一直都爱吃李子,就说,这孩子叫李耳。
李耳字聃,因为生下来就已经81岁了,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故事二:老子出关
老子从小特别爱学习,家中的书读完了,母亲就送老子去拜当时有名的商容为师,跟着商容读书,学习为人立世之道。老子非常勤奋,天不亮就起床,读书练功,洒扫庭院,非常受人尊敬。
几年下来,商容感叹说:这个孩子我已经教不了了,我所学的,他都已经学会。
于是商容推荐老子去找当时的本元师傅学习。
本元师傅看到老子有礼有节,行为举止端庄清朗,就收了老子为徒,悉心教授他。
几年之后,本元师傅也认为老子为人立世的学问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就推荐他到紫真大师那里学习。
紫真大师一直隐居多年,从不收徒弟,因看到老子气度不凡,就决定试试看。他先是每天给老子几段话,每天让老子品读。老子认真读着每一个字,非常有感悟。紫真大师又看到老子认真学习,对老师谦恭大方,处事有节有度,是个中正稳妥的人,就破例收了老子做弟子。
后来,紫真大师把自己祖辈以来的传世绝学倾囊相授于老子。老子的大道说,就是源起于紫真大师的教导。
老子从紫真大师那里学成之后,就到洛阳为官。他先是做“柱下史”,记录君王与臣子的对话言录,后来又成为“藏室史”,我们可以理解为像今天的国立图书馆的馆长。
身为藏室史的老子,更是有机会接触到世人都无法知道从未听说过的各种古典名藉,绝世奇书,他常常一夜不眠,吃住都在图书馆里,几年下来,把当时君王的藏书全部都看了一个遍,这时的老子,已经是世人眼中的“大家”,博学多识,为人端正,即使是君王王子,也对他恭敬有加。
后来当时的君王去世后,几位王子因为争夺王位而发起战乱。老子不喜欢争端,无论谁来找他,他都只以一位藏室史的身份,从不多言多语。
后来在王室争端中,有位王子因为担心其他与他争王位的人学习到奇书绝学,就带兵吏把王室的藏书院放火烧毁。
老子这时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纵使学习再多的绝学,倘若不知道在立世中修正自己的意念行为,善护自己的正心正念,那么终将是被物质掌控的奴隶,成为被杂念拿捏的魔鬼,更成为天下的罪人。
于是他辞官,只带一个小书童,骑一头青牛一路向西行。
当时函谷关的总领叫做尹喜,他曾是君王的大臣,因为不满朝堂上的人事杂乱是非纷争,而辞官在函谷关做一个小官。
尹喜为官正直,一天早上日出前,他看到东边远远一团紫气飘来,知道是有大喜事要来。他听说老子辞官从洛阳向西去,就猜想一定是老子要来。
尹喜每天都在关口的护城墙上等待,始终不见老子前来。他手下的将领和家仆来禀报说家中修新院子发现一块罕见的玉石。众人都认为这就是那件紫气东来的“大喜事”,而尹喜摇头继续等。
后来又有人来报,说尹喜的儿子在战场上打了胜仗。众人也认为这一定是那件紫气东来的“大喜事”,尹喜依旧摇头。
再有人来报,说尹喜的女婿经商赚了大钱购置了好田好宅,众人也认为这一定是那件紫气东来的“大喜事”,尹喜摇头,爬上护城墙继续等。
这一天清晨,只见一位白发白眉的老人骑着一头青牛,从东边走过来,尹喜仔细一瞧,只见这位老人头顶着淡淡的紫色雾气,他知道,这就是老子。
尹喜大喜过望,忙整理衣冠,洗净手脸,前去迎接老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个月,临走时,尹喜再三恳求,一定要老子为后人留下一些文字,好使后人警醒学习为人立世之正道。
老子就请尹喜代为记录,留下了让中国人代代为之自豪的《道德经》
如今,道德经是世界名书之一,也是被多国语言多次翻译依旧受欢迎的名书之一,传遍四海八方,很多国外的学者都纷纷深入学习《道德经》,世界各个国家,也都成立有“老子学院”,很多外国人也都在专门研究老子留给后人的学问。
字体着讲(示范,仅抛砖引玉,大家一定还有更好的方式,是发挥创造力的时候!)
关于字体讲解的部分,请大家一定注意,我们是为了讲给孩子听,并不是在做甲骨文考究,所以有时候,我们的讲解会为了让孩子理解,也许没有完全遵循字体的考究。
常常我会为孩子讲甲骨文的时候,会特别加上一句“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让孩子明白,同一个字,理解是可以多种的,同时也包容其他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提问:
请问孩子们:你觉得“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
请孩子回答。
也许孩子会马上就回答,也许孩子不会回答,会去思考。也有可能孩子的回答是神马云游,不着边际。但是,没问题,对于孩子的回答不置评价,只做正面的肯定。
也请一定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把孩子引向深入的思考,孩子在思考后,接下来会在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切忌在这个时候给答案。答案在这时候给了,孩子也就懒了,不扫地没什么,不思考,就容易成为“被填鸭奴”,失去了生命力和精神气儿。
当然,我也没有标准答案。
甲骨体“人”:
我们看看甲骨体的人字,像不像是一个人谦恭向天地学习,向身边的人请教,互相问好的样子呢?
(这时可以示范给孩子古人收掌抱拳的礼仪)
在上古时期,人们发现天地之大,人在天地之间,即像一粒尘沙一样小;当人们行走天地间,互相之间应对得体恰守本份,所产生的威力和作用,又像是超越天地宇宙那样大,于是就把这种体悟和感觉画了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的甲骨体的人字特别像一个人向天地行礼,向他人问好祝福的样子,当看到这个时期的字体时,就会收到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这种美感,会滋养我们的身心。
后来“人”字代代相传,在某一个时期,有一部分人特别强调为人要“谦卑”,就特别强调人要“弯腰”,就把“人”字写成了弯腰伏身的样子,字形上非常漂亮,可是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也失了一点对自己的尊重呢?
到了现代,现代人特别强调“快”“简”。于是现代人三下五除二,把这个“人”字写成了左一撇,右一捺的样子,省略了笔画上的弧线。
不过,当我们仔细感受这个字,还是能感受到笔画所传递给我们的那种身为人的英气。当我们仔细去感受这个字,也会感受到字体背后的思想,是超越这个字的直观感受的。因为虽然字被简化了,但只要我们的感受之心还在,只要我们心怀虔诚,就会发现上古时期老祖宗发明这个字时的思想,并没有被简化掉,也无法被简化掉。
在进行“汉字演化”的着讲和练习时,从头到尾下来,一堂课常常是超出60分钟的,这其中,所有的孩子都专注而认真,紧紧跟随老师的问题、故事或者讲授。
练习和品味时间:
自此,一堂课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可以请孩子画画这个汉字的各个字体,用彩铅、蜡棒或者是中华软笔均可。
观察回应时间:在孩子练习或者画画的时间里,请多多注意孩子在画什么,只观察而不评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