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玉韘”是商代射箭时保护拇指的实用器具,最早见于妇好墓出土文物,而这类物件到清代时才广为人知,它的名字变成了“玉扳指”,八旗子弟人手一枚,可见骑射得天下的满族对扳指的重视与喜爱。在西夏,这类器物叫“拔子手扣”,不像满清仅限于八旗子弟人手一枚,西夏几乎所有的人都必须配备。从“玉韘”到“扳指儿”,记录了从商代到晚清的悠久文化。从“拔子手扣”,又可见证一个尚武民族的彪悍之风。玉韘“韘”、“夬”、“扳指”的区别第一眼见到“韘”这个字,你会读成什么?我曾经把它读成了最后通牒的“牒”字,其实“韘”的读音同“射”,射箭的射,这个同音字很好理解,很恰当很科学。年妇好墓发掘之后,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韘形器。据此可知,早在武丁时代就已应用韘器于射箭。扣扳机用食指,射箭拉弦用拇指。张弓射箭时,用拇指勾拉弓弦,形成锐角,套在拇指上保护手指不被勒伤、有助于拉开弓弦并扣住弓弦的那个附件就叫“韘”,这个叫法太古了,太高大上了,说“拇指环”不就知道了吗?但文字的魅力就在这儿,其中折射出的是厚重的文化。“韘”还有别的叫法“夬”、“抉”、“决”、“玦”。“夬”最早出现于周,这是个标准的象形表意字,非常像垫上一块东西的弯曲手指,这不正是拉弦射箭的姿态吗?大量出土的铭文中,“夬”常常与弓、矢同时出现,显然就是射箭用的器物。“抉”、“决”、“玦”皆可认为从“夬”演变而来。西汉早期韘形珮有人认为,“夬”是射箭时所戴扳指,而“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并不相同。这里我不细究,因为“韘”出现得更早,妇好墓中就有出土,确实是射箭用的“扳指”。或许特别注重礼法的周有了新的规定,将扳指叫做“夬”,而其中的衬垫叫做“韘”吧?考古界把出土的扳指叫“韘”。“韘”见诸于各类考古报告和博物馆摆设出来的古代“玉扳指”、“骨扳指”,所以本文沿用通用的叫法。“韘,射决也,所以开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说文》无论是“韘”,还是“夬”、“抉”等,都文绉绉的,到了清代,它叫“扳指”,立刻有了八旗子弟的浮华纨绔劲儿。商周及汉代的韘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在外观形状上也有不同,扳指为圆柱体,韘却一边高一边低,勒住弓弦的那一侧长一点,拇指外侧这一面短一点,符合人体工学,更加灵活舒适。这个小小的射箭辅助工具,远非九鼎大吕,但从玉韘到扳指,记录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汉玉韘玉韘的演化如前所述,我国射箭用的手扣是最早发现于商代妇好墓的玉韘,随着历史的变迁,玉韘的形制和用途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韘最早见于商代,战国时开始流行,一直到西汉都很盛行,汉代时韘的实用性逐渐减弱,装饰用玉韘形珮开始流行。历史上韘的材质有象牙、皮革、玉、骨,以玉韘最为多见,晚期玉韘以翡翠制的最为名贵。商代的玉韘是拉弓射箭的实用器,有走弦的槽、拴绳的眼。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玉韘年,妇好墓挖掘,出土的玉韘器为筒状、中空,可套入拇指,下部平整,上端呈斜面式,正面雕琢有兽面纹,兽面有一双方形的大眼、没有鼻子,双眼下各钻一小孔用来穿绳,韘的背面有凹槽,方便勒住弓弦。年,在陕西扶风出土了一件西周玉韘,呈一种低矮的舌状,这件玉韘底部平齐,上端前高后低,边缘钻有四个小孔,用来穿绳系于手腕。西周中期韘形器河南和山西分别出土过春秋中、晚期的韘。战国时期,玉韘大量出现。秦以前,玉韘是男子经常佩戴之物。自商周到战国,射礼颇受贵族阶层重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无所争,必射乎,揖让而上,下而饮,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俏第三》)。看影视剧中男人要一决高下时,比较隐忍的方式就是掰手腕子,以为这算是文明的方式了。其实孔子认为,君子之风就是不与人争高低,论短长,若非要一决高下,就射箭比赛,上场比赛前互相作揖,比完后饮酒释怀,不把胜负结果放在心上。这样的思想,也许就弱化了战争意识,从战国到两汉,玉韘从最初的实用物逐渐变成了浮华的装饰物,称为韘形器,已与射箭护指关系不同,不再冗述。汉代龙纹玉韘西夏的拔子手扣从玉韘到韘形器,从实用物到装饰物,从战争器具到礼器,这或许和“化干戈为玉帛”的思想有关,但是在马背民族党项人这里,这一切回归淳朴、简单。建立西夏的党项族,起源于青海湖畔,迁徙于川西高原、黄土高原、宁夏平原,游牧为生,长期处于强敌环伺,臣服于别人的状态,打仗是其生存立国的方式。西夏地多为荒漠,并不富裕,军械装备也并不很充裕,比如战马,西夏只给富有战斗力的正军1人配备1匹,而契丹军1人配3匹,蒙古军1人配6匹。剑等其他武器也不是人人都有,但是弓矢却是人人都有,西夏全民皆兵,《天盛律令》规定,西夏非正式军人,在15~60岁之间的男人,一旦有战争发生,他们都需要自己准备弓矢、甲胄参与战斗。影视剧中射箭的勇士《天盛律令》对正军、辅主、负担的装备都有详细的记载。辅主和负担的装备相同,有弓1张、箭20支、长矛杖1支、拔子手扣全。而正军除了拥有这些,还有官马等其他装备。西夏的武器配备有明显的等级性,但弓、箭、射箭用的拔子手扣人人都发。他们的手扣以皮、骨制作的居多,突出的就是实用性。满清的扳指满族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而其自身也有着绵长的历史,若说什么东西最能代表满族的气质?可能非扳指莫属。同马背上得天下的党项、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相比,党项的拔子手扣、满族的扳指颇有代表性。清代玉扳指相比之下,扳指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也逐渐变成了贵族阶层把玩的器物,但与汉代玉韘演变的特别注重纹饰、形状的浮华不同,清代的玉扳指造型返璞归真,但对玉的成色、内质要求更高。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扬鞭策马、弯弓射箭成为每一位八旗子弟必须掌握的本领,八旗子弟于弱冠前,到本旗专门训练拉弓射箭的地方锻炼拉弓,弓力循序渐进,从能拉开20斤拉力的弓,到斤、斤,那时的称法更简洁,把象征“斤”的拉力叫“劲儿”,其实更形象传神,有种动感。其中1个“劲儿”=20斤。30个“劲儿”就是斤。这个挽弓拉弦的过程,为了不勒手、拉弦更有利,扣弦更可靠,带扳指是必须的配备。扳指既是满洲贵族尚武精神的体现,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从清朝入关到稳定鼎盛,贵族阶层对扳指的喜爱丝毫没有减弱。一生爱玉爱做诗的乾隆帝,对扳指情有独钟,为玉扳指写的诗就多达50首。武扳指自此,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转以装饰性为主,做工越来越精湛,用料也越来越考究,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等,这样的扳指已基本不能用于挽弓勾弦。附庸风雅的贵族男子还喜欢戴装饰有纹饰和山水、诗词雕刻的扳指。在有的人那里,扳指成了炫富或标识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扳指也像人一样,有着不同的气质,那些外壁雕刻有纹饰或诗句的,就如同文质彬彬、吟诗作画的文人,称为“文扳指”。而素净整洁、不尚浮华的扳指,也颇像实用极简、雷厉风行的军人,称为“武扳指”。韘形器套指结语:从商代的玉韘到满清的玉扳指,从汉代浮华的韘形器,到党项人简朴实用的拔子手扣,本为射箭用的工具,逐渐有了很多新的涵义。不惟清朝,不惟八旗遗老遗少,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满清贵族手中的很多器物流落民间,民国时,民间也开始热衷扳指,就算目前,不少收藏家也以收藏扳指为乐。但是我还是喜欢最初的“扳指”,“扳指”的初心是保护手指,帮助射箭,而不是沦落为让人把玩的物件。参考文献:《考古与文物》《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天盛律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