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説茄子茄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蔬菜,红烧、凉拌、烤制皆可,既美味,又健康,三少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简朴,在吃鸡蛋已算是改生活的日子里,母亲素炒的茄子却能够吃出肉的感觉来,口感绵软,香味四溢,已然成了此生难忘的童年味道;(茄子)说到茄子这物种,起初为野生,源于亚洲东南热带地区,果小味苦,不便食用,据说经古印度长期栽培驯化后,风味改善,果实变大,该品种大概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传入我国,继而又于清末(18世纪)传入日本;其实,我国自己也有种植茄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公元8年),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记载奴婢责任的契约)有记载“种瓜作瓠,别茄披葱”,其中“茄”便指“茄子”,虽然不能考证确切的始种时间,但是中国已常被视为茄子的第二起源地;(玉茄子)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在玉雕蔬果题材中出现茄子,也就不为怪了,但是当我们见到玉茄子时,你认为它有什么样的寓意呢?大部分网友可能会说“茄”和惬意的“惬”谐音,应该就是代表生活“惬意无忧”的意思吧,不知道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其实“惬意无忧”已经是三少见过很贴切的说法了,算是玉雕文化谐音取意的活学活用,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听过“长寿”的解释,因为茄子的外形通常都比较瘦长,还有因茄子顶端常琢以花萼,像人戴着帽子,故取意“升官发财,高官得中”,听来是不是挺牵强的?(茄子鼻烟壶)读过前面系列文章的网友会了解到,关于作品的寓意,三少是主张从传统文化里解读的,尤其是面对还没形成固有经典含义的作品,仅仅是拿人云亦云的说辞做解释,自己始终也无法感受到玉雕文化的真正魅力,甚至还会像上面的某种释义,说出来令人感到乏味可笑;那么玉雕茄子除了“惬意”之说,有更具韵味的寓意么?我们还是先以之为主线,多串联一些传统文化,再看,有这样一篇挺有代表性的古诗文,南宋大臣郑清之所写《茄子》:“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zī)俗偏同嗜,入口元来听一般。”(茄子鼻烟壶)这首诗虽然不是对茄子的溢美称赞,但是借物抒情的传统告诉我们,这首诗一定是作者基于一种特殊的环境所写,拿茄子来比喻贪官俗僧,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愤懑,如果换个时代,换个环境,兴许就会写出另有一番味道;古代文贤的观物视角,总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比如这首句“青紫皮肤类宰官”,以青紫茄子喻朝廷高官,因为平步青云、佩紫怀黄,自古都意指仕途顺利,身居高官,而很多成熟的茄子也会变为紫色,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紫色又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亦有所谓“紫气东来”的说法,依此联想,茄子作“紫气东来纳祥瑞”之意会更有味道;蒋廷锡(-)茄子钤印∶廷锡写意説到“紫气东来”还要缘于“老子出关”这一典故,出自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当然在传统文化中,紫色也因不是正色(五正色:青、赤、黄、白、黑)而被儒家给予了另一种含义——把以邪犯正,以下乱上比作以紫夺朱,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但是前者“紫气东来”影响更加深远,流传也更为广泛,作为玉茄子的寓意,大家也更容易接受;玉雕师设计雕琢一件作品大都会有他自己的取意构思,但是大家人生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你我之见也不必相同,关键是都能从中品出自己的美玉味道,收获一份玩味意趣,生活感悟,人生思考,一物一人一感受,一品一思一味道……文
玉三少助审
猫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