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班爷施法赶石入京,赵喜抢功半夜学鸡叫,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段儿有关老北京的西便门儿的民间传说。(这鲁班爷在修建北京城的时候,可真算的上是没少“出力”。他曾多次出现在老北京的民间传说中)

在北京外城的西北角儿上,有一个城门儿,名叫西便门儿。在离它外边的护城河北岸不太远的地方,原来有几十块大白石头。您如果站在当时西便门的城墙上,向西北方向望去,这些白石头,就像有趴着的,有站着的一群肥美的白羊似的,那形制真可谓是惟妙惟肖。当然现如今这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它们早已不知所踪了。不过在旧时的北京城里,关于这群“白羊”的背后,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在明朝初年,大军师刘伯温奉皇上之命,建造北京城,而且还要限期完工。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但在北京的周边,这些个砖、瓦、灰、沙,还算是能够就地解决,但唯独缺少修建城门脚下的白玉石,和修建城墙顶部“海墁”用的、黄颜色的豆渣石。它们在北京周边可没有,只有到离北京城特别远的山沟里才有。

当时的管工大臣和石匠师傅们一盘算,如果把这些石头从山沟里开采出来,再运的北京,时间可能就来不及了。眼看工期就要到了,石头还没到位,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工头们急的头发都白了。这时候,鲁班爷带着家人和徒弟们云游四方,正巧走到了北京,于是就知道了这件事情。这鲁班爷慈悲心肠,怎么能眼看着这些人掉脑袋呢。于是就和家人们、徒弟们说,咱们得帮帮他们。

可是要怎么帮呢,鲁班爷告诉大家伙,其实离北京城不太远的京西琉璃河,就有汉白玉和黄石头,只不过一般人找不到,咱们可以找到这些石头,再设法把这些石头运到北京城,这不就是给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了吗。大家伙一听,这个主意好啊,于是就都自告奋勇的要去办这件事。鲁班说,这点活用不了这么多人,我带着儿子和徒弟赵喜仨人去就行了。您想,鲁班爷毕竟是半仙儿之体啊,于是说完就领着这俩人架起祥云,一袋烟的功夫就来到了琉璃河。

走到河边,鲁班爷慧眼一看,发现河底下有好多白玉石。这可高兴坏了,于是对徒弟们说:“你们看,这里有最好的白玉石。”鲁班爷的徒弟们没有道行,此时他们都没看到白石头和黄石头,就看到河两岸有好多黄土。鲁班的儿子就问:爹,您说的黄石头、白石头在哪儿呢?鲁班笑着说:你再仔细看看,他儿子蹲下身来,用手一扣,原来地下这黄色的东西不是黄土,是黄色的石头。鲁班的徒弟赵喜,伸长脖子往四周望了望,疑惑的对鲁班爷说:师傅,这黄石头是有了,可是那白石头在哪里呢?鲁班爷笑着说:你们看不见,这白玉石在河底下呢。俩人听了半信半疑,鲁班爷继续说:你们不信,等我给你们叫叫看。只见鲁班爷对着河面,大声地叫着说:河底下有白家哥儿们吗?你们醒醒!就听水底下传来了瓮声瓮气的声音“有,有!”此时,河水瞬间变清澈了,透过河水,河底下一块一块儿纯白的玉石清晰可见!太神奇了!鲁班爷的儿子、徒弟赵喜都惊呆了,心里是暗暗的佩服的不行。

可是现在石头是找到了,那又么运到北京城呢?这石头又不能腾云驾雾的。鲁班爷就对这两个人说,等到了天黑,我就把黄石头都变成黄牛,白石头变成很多白羊,你们两个,一人赶牛,一人赶羊。并且一定要在天亮之前,也就是五更天以前赶回北京,不然天一亮、鸡一叫,这些牛、羊就会原形毕露,又变成豆渣石和白玉石,到那时,就再也赶不动了!鲁班爷的儿子和徒弟赵喜,不约而同的说,那它们要是不听话,不快走怎么办呢。

鲁班爷听了,从怀里掏出两根小鞭子说,它们不一定听你们的话,可它们听这个鞭子的话,有了鞭子,你们就放心吧。现在你们俩分一下工,看看谁赶牛、谁赶羊啊?鲁班的徒弟赵喜这个人,人品不好,心术不正,爱抢赢好胜,还净是歪点子,这时候赵喜想,我一定要先到京城,要得头功。牛的身量高,一定比小短腿的羊走的快。于是他就抢先跟鲁班爷说:“师父,运白玉石的功劳大,让师哥来吧,我运黄石头。”鲁班爷听了说:“好!运什么石头,都是有功劳的。你们两个是师兄弟,一定要团结,遇见事要相互关照”。

鲁班爷一边说一边就把这两根鞭子交到他俩的手里,说完这爷儿仨,就找了个地方吃了顿饭,休息了一会儿,等到村子里传来了梆子声,就是天交定更,按现在说,到了晚上7点钟了,这爷儿仨再次来到了琉璃河畔,鲁班爷一边施法,一边对河岸边上的黄石头、河底下的白玉石,大声地吩咐着说:“老黄、老白,你们在这里怎么长时间了,也该见见天日了,你们辛苦辛苦,到北京去吧!到了那里,帮助建成紫禁城,那可是一件千年、万年的功德,你们同意吗?结果四周没有动静。鲁鲁班急了,拿起一根鞭子晃了晃,瞪起眼睛大声地说:“喂!老黄、老白,你们还不给我赶快起来!”

这河岸边上的黄石头、河底下的白玉石,一看鲁班爷真生气,抡起鞭子了,就赶紧跳了起来,一块一块的黄石头,不情不愿的变成了一头一头的老黄牛,从河岸旁跑了过来;一块一块的白玉石,则变成了一只一只的大绵羊,从河底跳出水面,也跑了过来。鲁班爷一看,挺高兴。他指着赵喜,对那些黄牛说:“你们跟着他走吧;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对这群绵羊说,你们跟着他走吧。

于是它们兄弟两个人,分别轰着牛、赶着羊上了路。他们离开了琉璃河,走过了长辛店,奔向了卢沟桥。等他们俩一过卢沟桥,赵喜就说了:“师哥,刚才师傅说了,一定要在天亮之前赶到北京城,我觉得这路途还挺遥远,咱们这么走有点慢,可别误了这大事儿,要不然咱们跑一跑,赛一赛,加快点速度。”说着他不等鲁班爷的儿子答话,叭,叭!朝着牛就是两鞭子,牛一见鞭子过来了,就象惊了似的,顺着大道就狂奔了下去,转眼的功夫,一群黄牛就不见了,轰牛的赵喜也不见了。结果还没到三更天,他轰着牛就到了北京,到了工地上,这一头头的“黄牛”,唿的一下,就都卧下了,立刻就又变回了一块块儿黄色的豆渣石。

咱们再说鲁班爷的儿子,他赶着这一群绵羊,哪里有赵喜轰着、惊着的黄牛跑的快呀?但即使是这样,紧赶慢赶,刚到四更天时,他也就看见了北京城了。这时他也挺高兴的,心里说:总算没有耽误了这件大事。鲁班爷的儿子,赶着羊继续往前走,眼看不远就到城边了,忽然,只听见远处传来一声鸡叫,紧接着近处的、远处的鸡都跟着打起了鸣来。这一叫可麻烦了,尽管天还没亮,可他身边的这些“绵羊”,顿时全都不动换了,他借着月光仔细一看,完了,这群“绵羊”全倒下,又都变成石头了。

话说为什么天还没亮的四更天,这些个鸡怎么就叫了呢?原来那是赵喜用的诡计。这四更天,就是现在的凌晨1点到3点,它是公鸡们睡的正香的时候。但一肚子坏水儿的赵喜,生怕鲁班爷的儿子抢了头功。在回来的路上,正巧他看到鲁班爷的儿子,赶着羊正急冲冲的走路呢,他这时想起临来的时候,师傅说的嘱咐,于是就在这个时候,他扯着嗓子学了一声公鸡打鸣儿。这叫声,把周围众多的鸡都带着叫了起来。那些个“绵羊”听见“鸡叫”,以为天亮了,就都走不动,并且还都变成了石头。赵喜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坏心思”,这才有了“赵喜送灯台,一去不回来”的结果,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说回这些城门外的石头,它们远远看去,仿佛就像一群卧倒的绵羊似的。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西便门,于是这就有了在老北京,流传着的“西便群羊”的故事。

那好了,今儿就先暂时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