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禁城中的颜色,居然还有这么多秘密

紫禁城的颜色,

很难用五色俱全,红墙绿瓦,

两个词语做简单概括。

古代才子墨客的文采,

除了用来写诗作文,

或许就是给颜色命名。

食物、物件、风景,

全都可以用来作为名字。

杏黄、湖蓝、月白、宝蓝、孔雀绿……

能理解如此写意的名词,

大概也就中国人了。

紫禁城,紫禁城,

百扇朱门万颗钉。

去过那里的人,

都会对那极具压迫感的

朱红长墙记忆犹新。

毕竟朱红的别称可是中国红,

在古代为正色,

皇帝御批是用朱笔,

达官贵族家也是朱红大门。

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

说的就是这个颜色。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作者:张林

但若将朱红等同于红色,

就太小瞧古人的审美与品味。

中国古代的世界观,

建立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上,

引申出白、青、黑、赤、黄五种正色。

每种正色下各有细分。

朱红只是赤色的一个小门类罢了。

为人所熟知的另一种是郎窑红。

它以康熙时的江西巡抚,

郎廷极,其姓氏命名。

特点是绚丽明亮,

上品瓷器有着不亚于玻璃的光泽。

可郎窑红并不能称为鲜红,这只是郎廷极仿照明朝瓷器烧出来的而已。

原版诞生于明朝宣德年间,当时称之为宣红色。后期还由此衍生出:宝石红、祭红、霁红、牛血红……

在故宫博物院中,

有一件“霁红釉玉壶春瓶”,

色泽似红芸豆,

所以霁红接近于芸豆红色。

看吧,欣赏紫禁城,

真不是一个红色就能概括。

说到印象中的中国风,

不少人都会想起水墨山水,

黑白青灰是无法抹去的标志。

紫禁城中黑色较少,但并非没有。

大多数人可能都未曾留意到,

在满是金光的皇城中,

有一座宫殿非常不合群,

屋顶都是黑色琉璃,

这便是文渊阁,

曾经的皇家藏书室。

因为五行中水德为黑,用以克火。

青色在瓷器中很常见,

有天青、粉青、冬青、豆青……

一首《青花瓷》让无数人记住了天青色。

可惜这个颜色真正的主人,

并非青花瓷,而是汝瓷。

当初宋徽宗因为一个雨过天晴的梦,

便痴迷于雨后天空的颜色。

因为皇帝一道圣旨:

雨过天晴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才有了这惊为天作的汝瓷。

粉青则是指淡青色,

青色到深处称豆青,

居中便称为冬青。

蓝色很容易和青色弄混,

最常见的自然是天蓝色,

抬头便可看到。

白云、蓝天、黄瓦、红柱,

画栋朝飞金銮殿,

随处都是一幅画。

紫禁城里除了蓝天,

天坛也是蓝色。

明代时的祈年殿,

殿顶是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

寓意天、地、万物。

清朝才全部改为蓝瓦。

祭祀时使用的器具多为霁蓝色,

因此又称为祭蓝釉。

既然是紫禁城的故事,

肯定绕不开金瓦金銮殿。

黄色作为皇家御用色系,

在五行中属土。

从风水角度讲,

南火、北水、东木、西金,土居中。

《淮南子天文训》便记载: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皇帝以黄色自居,为天下正中。

《易经》有言: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除了各式加身黄袍和黄色琉璃,

紫禁城里一大美景便是金黄银杏。

曾经的宫苑禁地,

只留银杏还在原地。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

尽是当年歌舞地;

露冷黄花,烟迷绿草,

悉为旧日争战场。

雍正时期出现一种淡黄色,

没有杏黄那样庄重,

俊秀、典雅、恬淡,

好似蛋黄一样吹弹可破,

故而又称其为蛋黄色。

如果说紫禁城中黄色最为瞩目,

那最容易被忽视的颜色,

当属白色。

白玉石打造的金水桥经过百年风霜,

很多地方的玉白色已然泛黑。

人们来来往往都在看金碧辉煌的殿宇,

鲜有人会注意身边的白玉栏杆。

可一旦遇上月圆之夜,

在淡洁的月光映射下,

就会刷上一层月白色,

在黑漆漆的紫禁城里白的发光。

月白的白又不同于雪白色。

月白细腻温柔,

雪白多了一份厚重霸道。

永乐皇帝将这种感觉移到瓷器上,

锻造出一种新的白色——甜白。

白如凝脂,素若积雪,

细看之下有甜美之感。

中国的颜色,

源于自然,取自天地,

山水草木花鸟虫鱼,

世间万物皆是出处。

而紫禁城的每一道风景、

每一件物件,

都是中国绝色最为精华的浓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