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知道翡翠为什么这么贵?可能要从几个方面开始说起。
首先的最通俗的就是成本,我们知道翡翠能称得上珠宝级的原料,目前全世界其实只有缅甸出产品质较高的翡翠,相当于缅甸它处于一个垄断的地位,那原石的开采权的是缅甸政府的国营产业,规划出来的矿区都需要挂牌才能租凭,开采期权,光是翡翠敞口一年的期权挂牌价,大家都知道达到了多少吗?
八百到三千万美元不等,这还没有算开采的机械成本,还要包括人工成本,还有高额的开采税,随着年份往下推移,越往下挖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且还不能保证你挖了它就能回本,有可能往下挖品质它没有之前那么好了。
年度缅甸官方通报一个数据,原石开采量是一万四千吨,而同年缅甸公盘成交的数据只有三千多五百吨,而它的成交价格却是达到了往年峰值最高的八千五百亿缅币,由此可见原石的质量是在下降的,而原料的成本却在逐年的递增。
说到好翡翠的许缺性,不到开采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成交量,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相当于能有加工价值能被挑走的只有这么多,而这三千五百吨里能够达到冰种质地的。大家知道翡翠总量有多少吗?可能是万分之一,也许不到,能达到种水色兼具的原料,那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仅仅只是原材料,原材料能够加工成手镯的,那更是万里无一了,想一想一年上万吨的开采量,到你手上的高货成品手镯只有几斤,也就是说买一箱橘子都可能比它重,还不说什么极致货色,什么冰阳绿,帝王绿,玻璃种,这些可能更是几年一遇,十几年一遇更别说能做成手镯的了,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品质的翡翠,能在历届的这些拍卖行拍出这样的天价,而这些只能是构成翡翠价格高的其中一个因素。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翡翠的文化其实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翡翠就已经传入我国了,这个从我们洛阳出土的周朝的翡翠刀柄就可以证实。
甚至传说和氏璧的材质也是翡翠的,但是为什么翡翠直到清朝才走入公众视野呢,那我们就得了解一下翡翠在中国的一个发展史,其实中国早在翡翠传入中国之前,就有一套完整的关于玉的制度,从材质、制式、产地,工艺包括用途,都有一个严格的执行标准,比如礼葬系统里,葬玉制的口含玉,还要包括我们熟知的金缕玉衣,都是有严格的阶级制度“祭玉”里的用于祭祀的玉璧,还有包括礼玉里官员上朝用的玉横,日常佩戴的玉佩、玉环、玉镯等等,都有完整的用途规范,古人定义,石之美者视为玉,其实看似宽泛,但不是说,所有好看的石头的都能称之为王,我认为这其实和当时皇室和工匠的审美,喜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对于玉石的种类也是不尽相同,所以翡翠在古代的地位,是不能和“真玉”相提并论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清代翡翠的地位就青云直上了呢?
好了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翡翠周边和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