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品虽名为《中华祥瑞图》,但没有直接雕琢传递中华信息的内容,而是通过对玉石雕刻的材质、构图、精神内涵、历史互动的多层次、多维度,层层展示,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中华祥瑞意境。
针对作品材质的珍贵无瑕,作品放弃了使用繁琐的圆雕、透雕等技法追求,而是只用浮雕、浅雕,减少雕琢,更多展示线条流畅之美,运用一种大气端庄的对称构图,把宏厚意象完美表达“中华”理念,作品的诗意返璞归真,细节处理炉火纯青,对意境的把握至真至纯。
作品对岩石纹理状态的处理,三虚七实,符合传统国画中对美景的表达,石之纹理,如人之经脉,纹理锵锵有力,层次分明,如人精神气之雄浑博大,群山聚合,如人之群雄毕集,中华之博大,人民之团建,以山景喻人,以人精神描绘群山,可见作者独具慧眼,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微处。
宋代文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曾说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我今岂见画,观诗雁真在。”一件作品要达到真挚和圆满,不仅是作品本身外形的完满,还需要精神的完满,能在作品之外传递出一种精神。
当用一件玉雕作品去表达祥瑞时,我们常常首先想到的是报喜、报福、喜庆、欢腾。然而作者雕刻的祥瑞,则是一种安详、平静,有群山大海的坚韧不拔,也有江中小亭的处变不惊。作者在积极探索玉雕画面与创作题材之间的边界和互动,进入了一种更高的高度。
背面以微雕书法的形式,把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雕琢其上,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通过创新性的“立言”展示手法表达呈现,以示后人,这样极具个性的创作风格,贯穿了整个玉雕作品。
在背面的微雕书法作品中,作者以传世“和氏璧”与自己作品做一个深刻的互动,跨越历史的长河,寻找那种庄严、肃穆的大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