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古玉器的三忌和四畏

对古玉,业内人士、玩玉之人有“三忌”和“四畏”。这是玩玉之人长期的心得和体会。所谓“三忌”是指古玉忌油、忌腥、忌浑浊气体。所谓“四畏”是指古玉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跌。“三忌”和“四畏”虽是玩家的心得,里面却有前人总结的传世经验,其中不乏科学道理,喜欢投资、收藏、娱乐和玩耍的朋友,可以借鉴“三忌”和“四畏”的心得,使自己更有信心养护自己所珍藏的玉器。

玩古玉器的“三忌”。

忌油

所谓忌油,是指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脂。这是因为油脂可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来,玉器自然不会莹润,也不会透出所谓的清光,古人认为玉石中有排泄杂质的管道,并称之为士门。所谓“土门”即是指玉石本身所具有的微细孔隙。玉器因在地下长期受水浸土蚀.微细孔隙中自然渗入土质或杂质。养护的目的便是尽量使其杂质“吐”出,便可使古玉还原。有业内人士认为,将古玉抹上一些花生油或用人体油脂,比如鼻子、面额、头发上的油脂,可使古玉显得油亮、温润,实则是一大忌讳。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土广堵塞,反而影响玉质。

古玉一旦沾了油腻,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用滚水煮一会儿,便可退油;二是将玉件放入痱子粉或干面粉中,吸除油腻从而不使土闭塞,而渐渐呈现出玉石的光泽。

此外,绝大多数玉器包括古玉,常常都经过浸蜡处理。新玉因无“土”可“吐”,闭塞“土门”反使杂质、赃物不易侵入,光泽反而更好,自然是件好事。古玉则因有“土”要“吐”,便不能使“土”闭塞,因而浸蜡对玉质没有好处。商家之所以要浸蜡,只是为了“卖相”好。所以买回家的古玉,第一件事便是将其放入滚水中煮一下,使蜡溶出来,而后再佩戴。

在佩戴时,古玉每天都接触人体,同样沾有人体分泌的油脂及汗液等酸碱性。过去玩玉的人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温吐”,二是“干吐”,即佩戴在身上的玉器每隔四五个月便取下来,让玉器“吐”出油腻和酸碱性。所谓“温吐”即在睡前将玉器放在五六十度的热水中浸泡,早晨再取出擦干佩戴。所谓“干吐’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将玉放入痱子粉或千面粉中,吸出其油腻及酸碱性。从而使玉器“土”不闭,在人体恒温及摩擦作用下慢慢复原。

忌腥

玉器与腥物接触,不但会使玉器含有腥味,也会伤至玉质。人们发现,在海滨出土的玉器,往往没有一件是完美的。古人认为这便是由于腥气或腥液所伤。实际上,是因为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从而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器要避免与腥物接触。

忌污秽

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即污秽会使“士门”闭塞,而使玉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蚀。因此玩玉时要事先洗净手。

玩古玉器的“四畏”。

畏冰

所谓古玉畏冰是过去的玩家认为。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即所谓“死色”。有人认为将玉放在冰箱里冷冻,会使其“通透”和“质坚”,这实在是一大错误。这样做,玉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更何况色沁不但不会“活”,反而更无法“盘活”这块玉了。

畏火

所谓古玉畏火是指不能将古玉靠近火源和热源,否则可能使玉“色浆”尽褪。所谓色浆主要指玉器的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不要说是古玉,即使是新玉也是一样的。此外也因为玉器多有浸蜡,因而高温易使蜡熔化,而使表面光泽度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见到珠宝店的玉器柜台里放着一杯水的原因。由于柜里的射灯温度较高会对玉器不利,而水可调节柜里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射灯对玉器的影响。

畏姜水

古玉畏姜水指的是有些人认为用姜水可以除去腥臭之物,就将古玉放在姜水里去腥去臭。却不知会有伤玉质。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古玉已有的沁色暗淡无光。如果浸的时间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以后无论怎样盘玉也难以补救。

畏惊

古玉畏惊跌是指佩戴者受惊,不小心将玉器跌落在地上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则“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即使看不见裂纹,也不意味完好无损。因为重撞之下,内部结构总会受到影响,即使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裂纹,也是玉器的隐患。因此,玩玉也要讲究心平气和,戒惊戒躁,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延伸。对于古玉的佩戴、收藏、娱乐和养护,都是不可马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