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胜境,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地处于福海东北角的港湾之内,西面是四宜书屋,涵虚朗鉴之北。东西长米,南北长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有建筑面积平方米。
圆明园四十景图之方壶胜境方壶胜境建筑成型于乾隆三年(公元年),其建筑风格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是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从整个建筑的平面图来看,此景是布局呈现左右对称形式,而又可分为南前中后三组建筑群。
方壶胜境平面图南侧一组是邻水建筑,主建筑是座二层楼,一层外檐悬挂“方壶胜境”匾,二层外檐悬挂“宜春殿”匾额,皆是乾隆皇帝御笔。宜春殿五间,方壶胜境明间设有一张大宝座,东西两梢间设有床、书阁等。殿前月台一带邻水处设有白玉石栏杆,乾隆五年,按照乾清宫的栏杆模式添做80只栏杆套头灯。
石兽宜春殿有两边游廊两座,前方有一座三孔石桥,分别与“凝祥亭”“迎薰亭”“集瑞亭”三个水亭相连。呈山字形伸入湖中,其中迎薰亭坐落在宜春殿正前方,建筑于石砌高台之上,形式仿照南海瀛台的迎薰亭。设有宝座,四周有白石栏杆,可供皇帝纳凉观景,亭南海有大条石台阶,也可作为码头用,平时皇帝乘船从福海过来就从此处进入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遗址现状这种“山”字形,一池三山的设计,也是在一种求长生的愿望思想影响下,所特有的建筑方式。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本有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其后连座仙山飘然而去不知所踪,只剩下方壶、瀛洲、蓬莱三座。
仿佛云雾中的仙山方壶胜境殿后面,有楼宇五间外檐悬乾隆御笔“哕鸾殿”,也是方壶胜境中部建筑。殿东西两侧各接有“飞仙游廊”,连接“紫霞楼”与“碧云楼”。二楼又有穿堂楼接“万福阁”“千祥阁”,两阁再经过“扒山游廊”可到此景后殿“琼华楼”。此景供有佛像约多尊,所以这里其实也是一处佛楼景观。
湧金桥石件方壶胜境西侧,有单孔石桥一座名叫湧金桥,造型与颐和园的玉带桥相仿。此桥也是三潭印月的入口,从方壶胜境乘舟穿过湧金桥就可以进入三潭印月。
水关遗址虽是仿西湖名胜,但也只有水中三潭有些相像,其余只是有其名而已。此景即是一独立小型水景,也可以看作是方壶胜境的延伸。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仅有平方米。
三潭印月细节三潭印月水中心有一四方重檐敞榭,挂有乾隆御书“三潭印月”匾额。道光、咸丰时期将此水榭拆除。三潭印月敞榭有游廊链接南、北两岸。南岸接有一邻水水榭,挂有乾隆御笔“栖松鹤”,北岸也有一单檐四方亭,悬挂乾隆御书“云壑”。
传统故事张生煮海方壶胜境东侧,还一别院,有正殿三间,殿外檐悬挂乾隆御笔“蕊珠宫”匾额,殿内有东西暖阁。是帝后游玩小憩寝宫之一。此殿名也是取自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元代李好古有《张生煮海》:“尽都是金扉银栋,不弱似九天碧落蕊珠宫。”
乾隆九年做圆明园四十景图并御题诗咏
乾隆为方壶胜境所题诗咏现在方壶胜境景区经过整理开发,已对游人开放,现场留有大量石刻构建,并且有亭廊修缮。
如果喜欢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