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四鸟绕日”,如今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却在公元前约一千年戛然而止。直到年2月,偶然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重现了失去的时间。目前发掘出的金沙遗址占地约5平方公里,包括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区,墓地等,时间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年-前年),已出土上万件珍贵文物,是继三星堆后古蜀王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但建筑面积仅有3.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4万平米。不仅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更是城市中一处休闲的绿洲。
博物馆内完整保留了发掘出的“祭祀区”:年2月8日,金沙古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悄然打开。目前看到的祭祀区占地约1.5万平方米,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至今已发现60余处祭祀遗址,出土包括金器、漆器、玉器、陶器等祭祀用物品余件,及数以吨计的象牙、鹿角等。前面提到的“四鸟绕日”也在这里出土。
祭祀区修建了木制阶梯,游客可以走到祭祀区里,近距离观看考古现场。这里有古老的河道,有三千年前倾倒的树木,还有尚未挖掘出的象牙、鹿角等。所有出土的文物都收藏在后面的“陈列馆”里。
建筑面积达1.6万平米的陈列馆分为“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全方面展示了古蜀王国的方方面面:
1、远古家园:
以大型半景画和原场景遗迹为主,展示了金沙时期的生活状态。通过蜡像和光景画,展示出古蜀人民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还有牛骨、象骨等遗迹。
2、王都剪影:
展示了陶器、石器等诸多出土文物,以及复原的木骨泥墙建筑房屋。“木耜”是古代农耕的始祖,用于翻土耕种,这件长达厘米的发现于金沙遗址生活区的一个“水塘”中,由于环境潮湿,才得以保存下来。它是我国唯一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代的木制农具,发掘时还邀请了日本专家协助。
中国古代认为“石之美者为玉”,古人以玉石作为君子的象征,也是心爱之物。金沙遗址出土了余件玉器,精雕细琢,凸显了玉器的坚密温润和自然之美。
3、天地不绝:
集中展示了祭祀区出土的金器、玉器、卜甲、石器、象牙等文物。
展厅以一尊“铜立人”开始,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环抱,神情威严肃穆,应当是一名祭祀中正在作法的巫师。立人手中是否握有器物众说纷纭,有人推测握着代表太阳的神树枝,也有人推测握着玉琮、象牙等法具。
金沙出土了大量玉璋,选材精良,造型优美,加工精细。璋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用于祭天、拜日、祈年、兵符等。
4、千载遗珍:
虽然展品只有30余件,却汇聚了金沙王国的精华,包括“太阳神鸟”、金面具,金冠带、玉璋、石人、石虎等最重要的文物。
“四鸟绕日”出土时只是被揉成一团的金疙瘩,展开后,一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在世人眼前:金饰重约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仅0.02厘米,采用镂空图案,内层圆圈周围等距分布着12条顺时针旋转的齿轮光芒,外层有四只逆时针向同一方向、前后相连接飞行的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整个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因其形状,被称为“太阳神鸟”,全称为“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它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它证明从三星堆到金沙,在三千多年前,曾有一种文化与中原并驾齐驱,甚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老文明碰撞、融合。
年8月16日,金饰图案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金面具高3.7厘米,重5克。圆脸圆下巴,耳朵外展,锤揲出耳廓线,耳垂有凹入但未贯通的穿孔。眉毛略凸如新月。鼻梁高直,双眼、鼻孔和嘴镂空,嘴微张,似乎还略带神秘而深邃的笑意。
5、解读金沙:
位于底层西厅,面积约平米,包括金沙王国的背景、起源、迷雾等,还有和世界古老文明的横向对比,使参观者加深印象,更深刻了解古蜀王国。
=============
环球旅游达人、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