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翡翠的雕刻题材极其丰富,大自然的景物、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图案都可以作为题材,赋予翡翠更加深刻的寓意,例如踏雪寻梅、天女散花等等,这些美成一首诗的翡翠饰品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和寓意?
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天女散花的景象如同大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就像把鲜花洒向大地,用鲜花点缀在山林与草树之间,寓意春满人间,吉庆常在。
关于天女散花的典故很多,《维摩经·观众生品》中:“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这些典故都是维摩诘有关,并且都寓意着美好。天女散花被作为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被运用于翡翠雕刻题材中。
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快来看看~孟浩然少年好学,酷爱梅花,常冒雪骑驴寻梅。四十岁时,游学长安,考进士不中。一次王维私邀其入内署做客,正巧唐玄宗前来探访王维,情急之下,孟浩然藏匿床下,王维则以实情相告。唐玄宗早已耳闻孟浩然才华出众,便诏其出来诵诗一首,希冀其能一展才华,为朝廷做官。但孟浩然诵诗时,却巧用诗句表达自己并无求仕之心。唐玄宗爱其才能,更被其人品和诗词所打动,只好由他而去。自此,孟浩然淡泊名利、寄怀于山水间。从此以后,踏雪寻梅这个故事便诞生了。
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的品德,恰恰符合那些气节高坚的人。于是,踏雪寻梅,成为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踏雪寻梅题材多用墨翠及带雪花棉的翡翠雕刻,梅花、雪花巧妙的构成整个题材画面。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翡翠文化与音乐文化一脉相承,翡翠讲究一个“缘”字,玉遇有缘人,每一块翡翠都是独一无二的,就也就意味着每一块翡翠都有他的“知音”,冥冥之中。
玉石雕刻创作讲究取势造型、依色取巧、因巧施工,取天然之形势,得天然之神貌。不像绘画,可以自由地应用颜色来表现,它受到玉石原料体积、形态及质量的限制。所以,玉雕创作还得扬长避短,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取舍得当。
翡翠的加工进程由翡翠质料到制品,需要一系列的加工进程,才能成为件件秀丽的制品,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所以翡翠雕刻题材常常用来表达人们期望长寿、健康、幸福、平安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