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和玉石的区别在于外貌上的不同、切割不同、类别不同、光学性质不同、成分特征不同、透明度不同、欣赏要素不同、工艺表现不同、计价方式不同、命名方式不同、消费人群不同。
外貌上的不同
宝石:宝石的原石长得非常规整,有棱有角,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后雕刻出来的形状。
玉石:玉石的原石一般来说长得特别奇怪,有的成团、有的成块,是大自然不停拧巴拧巴出来的结果。
切割不同
宝石:在就宝石进行加工的时候,因为内部本身的物质呈现是比较有规律的,所以切割的手法也是比较规律的,会将它切成方形、心形等不同的形状。
玉石:如果是玉石,因为本身玉石内的呈现不规律,所以在加工的时候形状也会显得比较多元。
类别不同
宝石:宝石有宝石和半宝石之分,除了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钻石和猫眼石之外,其他的都是半宝石。
玉石:玉石有玉和石之分,常见的玉有和田玉、翡翠、独山玉、岫玉等等,汉白玉、鸡血石等等都属于石。
光学性质不同
宝石:宝石的硬度较高,通常摩氏硬度大于7,越高档宝石硬度越高,抛光后光泽越亮。钻石摩氏硬度为10,它的金刚光泽为最强的光泽;红蓝宝石摩氏硬度为9,强玻璃光泽;祖母绿、海蓝宝石摩氏硬度为7.5~8,玻璃光泽。
玉石:玉石中翡翠的摩氏硬度为6.5~7,玻璃光泽;和田玉的摩氏硬度为6.0~6.5,油脂光泽一蜡状光泽。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等高档的宝石通常硬度高于玉石,所以光泽较玉石强、亮度大。
成分特征不同
宝石:宝石为单矿物晶体,它的矿物成分为这一矿物及其类质同象的矿物变种,虽然化学成分有金属离子的变化,但宝石品种确定后,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相对固定,物理性质如折射率、密度值、硬度、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基本不变。
玉石:玉石则组成矿物多样,折射率及密度的变化范围较大。例如,翡翠中的干青种,主要含钠铬辉石,摩氏硬度为5.5,相对密度为3.4~3.5,折射率为1.74。而且和田玉中不同品种如白玉、碧玉、墨玉等折射率、硬度、密度也有较大的变化范围,红外光谱、可见光吸收光谱等因品种不同而有变化。
透明度不同
宝石:宝石多为透明矿物,能够观察到其中的包裹体,可利用包裹体研究其物质组成及温压条件。
玉石:许多玉石品种为不透明,如翡翠中的芋头种,和田玉中的白玉、青玉、墨玉等,一般难以观察到内部包裹体。
欣赏要素不同
宝石:宝石利用其透明的性质,经过加工以突出表现宝石的颜色、火彩、光泽、通透的晶莹感。而且宝石最为突出的美的要素是颜色、火彩及辉光。
玉石:玉石则利用雕刻点、纹线、平面、弧面以表现质地、颜色、晶莹的特性,以突出玉石的温润及色彩。而且玉石最为突出的美的要素是质地、颜色与雕刻工艺。
工艺表现不同
宝石:宝石除为了表现特殊光学性质如猫眼、星光效应以及由于内含裂纹瑕疵不能加工成刻面琢型戒面,而加工成弧形素面外,通常宝石被加工成由多个小刻面组合而成的多面体琢型。宝石的琢型有相对固定的款式。一般宝石的饰品以戒面为主,个体较小,重量在不足1克拉至几十克拉之间,越高档的宝石其常见的个体越小。宝石戒面用于与贵金属(金、铂等)镶嵌成佩戴装饰的各种首饰。
玉石:玉石则多以工艺雕刻为主,块头较大,大至几百克甚至几千克的饰品也常见,经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品,以线条图案表现各种文化内涵,有手镯、工艺摆件这些钻石宝石所没有的大件装饰品。玉石是玉雕师手中表达艺术的素材。
计价方式不同
宝石:宝石以质量(重量)计价。
玉石:玉石则按件计价。
命名方式不同
宝石:宝石既有传统的名称,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也有以矿物名作为宝石名的,如橄榄石、透辉石、磷灰石、尖晶石、锂辉石、石榴石、托帕石等。因为宝石所属的矿物表达了该宝石的属性特征。
玉石:玉石则通常因产地矿区不同,组成矿物、物化性质、材质、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市场上人们习惯用产地命名,以表达该产地的特色。例如,以产地命名的和田玉、昆仑玉、罗甸玉、南阳玉(独山玉)、岫岩玉以及阿富汗玉、蓝田玉、黄龙玉、台山玉,由于市场上以产地命名玉石品种,容易造成混乱,玉石的性质也不清晰,国家珠宝玉石命名标准规定“不能以产地命名宝玉石”,对实际上已经以产地命名的玉石则规定有相应的鉴别标准。
消费人群不同
宝石:宝石的消费群体是世界性的,在世界各地为人们普遍所熟知和接受,其中钻石更是世界上流通的硬通货。
玉石:玉石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华人,它的接受面没有宝石广,市场范围较宝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