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石器清乾隆

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清代应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创造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

1.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年的莫卧儿帝国。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玉器,颇为清代宫廷所重,具有用料精良、器型别致、纹饰独特、工艺精湛等特点。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痕都斯坦白玉花瓣式洗清乾隆

痕都斯坦白玉花瓣式洗,清乾隆。通高5.6厘米,口径15.5×12厘米,足径8.4×6.2厘米。

2.

碧玉衔环耳方壶,清中期

碧玉衔环耳方壶,清中期,高22.3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6.9厘米。

壶碧玉质,色呈暗绿色,稍有瑕斑。器方形,直口,腹部渐鼓,足外撇。梯形盖,盖上镂雕四个方环状装饰,方形钮。颈部琢一周云纹加兽面纹,颈两侧浮雕兽首衔环耳。

3.“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青玉古稀天子如意,清乾隆

青玉古稀天子如意,清乾隆,通长52厘米,意头宽12.2厘米,柄宽4.2厘米,通高5.2厘米。

4.“觚”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清乾隆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清乾隆,高24.5厘米,口径8.9×8.3厘米,足径6.7×6.4厘米。

方觚白玉质,局部有黑斑。方口微外撇,有直边,长颈,凸腹,高圈足外撇,下有直立裙边。颈、足饰蕉叶纹和雷纹,腹饰饕餮纹。颈、腹、足部均饰八出戟,戟面上刻篆体“寿”字。口内四周刻有楷书乾隆御制诗。

此器材质为和田玉,玉质温润,造型古色古香,纹饰精美,戟面所刻“寿”字多达百个,并有吟咏此器的御制诗题刻,其历史、艺术价值颇高。

5.

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清乾隆

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清乾隆,高14.5厘米,宽19厘米,厚8.6厘米。

山子青金石质。石色深蓝并带有金星。整体雕作山形,一面雕刻出山石、松树,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山顶的亭子,二老人立于山间,似在观赏、品评瀑布。另一面雕有大松树及倒挂的藤萝,山间溪水湍急,直泻山脚,并翻起两朵大水花。山顶有流云飘绕。

清代宫廷制作的青金石山形景观作品极少,特别是如此大块的原石,选料优良,色蓝如靛,不杂白石,雕刻精致,是清代乾隆时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

6.“西园雅集”是中国古代画家喜爱表现的历史题材。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宅邸,当时的文人墨客常常雅集于此。王诜曾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以及日本籍的圆通大师等16人来游园。他们都是能文善画、博古通今、雄才绝俗的人物。两宋至明清的一些名画家都有相同题材的画作,流传至今。

乾隆款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清

乾隆款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清,高15.6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12厘米。笔筒为碧玉质。圆筒形,外壁通景雕刻西园雅集图案。上部雕大块的山石、竹林、花草、人物;下部雕小桥、流水、松树、栏杆、桌椅、人物等。

7.“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也比喻王位、帝业。

青玉召夫鼎,清乾隆

青玉召夫鼎,清乾隆,通高25,口径13.8×20.9厘米,足径17.4×11厘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