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家们捧起自己的作品,
用声音来讲述各自笔尖下流淌的文字,
一段抚慰人心的旅程由此开启——
用文学的声音,寻找心灵的契合。
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文学的声音”第三季与您相约。
本期嘉宾
孙思
孙思,诗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上海作协理事,《上海诗人》常务副主编,著有诗集五部。曾获第三届刘章诗歌奖、第二届海燕诗歌奖、中国长诗奖、上海作协会员年度优秀作品奖。诗收进百种诗歌选本。主编有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诗选集《风从浦江来》,理论专著获上海市高校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由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收藏。《现代青年》年度人物?最佳诗人,评论曾获上海作协年度评论奖,《诗潮》年度诗歌评论奖,第七届冰心散文评论奖。
我是孙思,我今天朗诵的是我自己写的一首诗:《嫂子》。
图源:Pexels上的ChenTe拍摄的图片
《嫂子》
槐树花开的时候,嫂子进了门
嫂子进门第一年送走了爹
第二年送走了娘
村人说嫂子命硬,先克公后克婆
那一年我八岁
每当黄昏,我放学回来
在村头那棵老槐树下
会一直立着玉米杆似的嫂子
我向嫂子奔过去
风吹乱了嫂子一头稻草似的头发
嫂子仍在努力地笑
嫂子看不懂我读的书
她以一种聆听的方式,坐在冬夜的火盆边
静静地守候着我
大雪纷飞的日子
嫂子不能下地干活,就倚在门框上看雪
嫂子说姑娘是雪花命
飘到哪家是哪家
嫂子很寂寞,喜欢捧一本厚黑学的哥
于嫂子,是一本无法尽释的天书
我上大学那一年
成了名人的哥,遗弃了嫂子
从此,每到大雪纷飞的日子
我就想念嫂子,想嫂子这时
正倚在谁家的门框上看雪
她还会不会说,姑娘是雪花命
延伸阅读:孙思谈写诗
节选自《诗歌月刊》年第7期《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
我们总以为写诗是自己的事,于是有人随心所欲,一天可以写上几首甚至几十首,写的什么,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细看,更不要说仔细推敲和琢磨,只是跟着感觉走罢了,他们忽略了诗除语言之外,还有很多诗之外的东西和容量。他们更不知道,写诗一定还有读者的事,譬如你做人真不真,写诗真不真,有没有用心用情甚至用生命在写,读者一目了然!
还有人说,写诗,哪有那么多感情,于是玩语言,把别人用过的句子改几个字,搬到自己这里,或者天上地上到处扯,跟主题内容毫无关联地扯,玩着花样地扯。他们忘了,诗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绘最繁富的世界和内心感受,那些没有经过心的思考、过滤或苦熬出来的诗,怎么会有感情,又怎么会感动或感染别人,因为这些诗人在写诗时,只是空心人。他们不知道,情感越深切,读者进入得越深,因为读者与诗人本为一体,心亦相通。事实上,只要我们对世上万物心存悲悯,写出的东西就不可能没有感情。
诗若没有真,没有情,必如沙中筑塔,溃散是早晚的事。
而没有所见,没有所思,没有经历,没有疼痛,我们的诗有限,深度更有限。
一直以来,诗人们都在探讨,什么样的诗能称为好诗?
我以为好诗就是言尽意未尽,如李白的《静夜思》,整首诗浅显易懂,没有一句深奥的,却能流传千古,就因为他要表达的意思,远远不止诗的表面,所以人们读完,往往要回味很久,这回味就是意。言尽了,诗结束了,但其中的意味却更长久了。而直白的语言,想把意蕴融进去,非常之难,没有相当的功底绝对做不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对好诗创作过程的最好的写照。
……
人间有千百种生活,就有千百种悲喜,更有千百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忧烦。有时看得多了,我们会觉得即使是闹腾得沸沸扬扬的倾城大事,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也不过是杯水风波而已,过了也就过了,一点痕迹都留不下。而那些经历过的往事,如一些瓷器的碎片,其光泽或如刀锋或如玉石,也都已沉入河底,哪怕现实中再风声过耳。
写诗之于我,常常是一件事、一种情萦绕于心,赶不去、化不开,当它浓到要凝结时,我就只好写。所以与其说我在写诗,不如说是诗在迫使我写。克罗齐说:“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我其实就是这“水”,不是自己要成“纹”,而是因了“风”的缘故。至于这“纹”是涟漪,还是波涛,则非我这“水”所能设计的。
年5月27日于沪宅
图源:Pexels上的LisaFotios拍摄的图片
“文学的声音”是由赵丽宏先生和静安区图书馆共同发起的项目。项目于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启动,这项活动聚合知名作家的珍贵音频,通过聆听作家朗读自己的文学作品以及向公众推荐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更多人走近文学,爱上阅读,共同营造优质的全民阅读氛围。音频将会在静安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