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林海音北平漫笔第1章北平漫笔

《北平漫笔》写的是北平往事,写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人间烟火。

抱着一包西单牌楼刚炒的栗子,再买些街角水果摊子上水果,比如沙营的葡萄、京白梨、朗家园的枣、高桩儿的柿子、还有红红的石榴和海棠。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和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自然是快乐、幸福的。安儿胡同口儿上,老五家的烤羊肉也非常诱人,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老板待人诚朴、给的价钱公道,让人吃得舒服。

前门外煤市街的香粉店,卖的是妇女化妆品和女红所需用品,做的是妇女的生意,店里的伙计却全是男人。换洋取灯的老妇,原本是清皇室的遗老遗少,清室没有了,她们也只能自食其力了,通过换取人家最破最烂的小东西,来取得微薄的生活费用。

每次经过天安门前的华表时,从来不肯放过它,总要看一看。在电车上就从人缝里向车窗外追着看;坐着洋车更要仰起头来,转着脖子,远看,近看,回头看,一直到看不见为止。假使是在华表前的石板路上散步,到了华表前,一定会放慢了步子,流连鉴赏,无云的碧空,衬着雕琢细致、比例匀称的白玉石的华表,正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伟大的结合。她的背后衬的是朱红色的天安门的墙,布局美丽,颜色鲜明。有趣的是,夏天的黄昏,华表下面的石座上,成为纳凉人的最理想的地方。庄严美丽的华表站在这里,正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告诉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远了。

冬日雪后初晴,路过架在北海和中海的金鳌玉桥,沿着漪澜堂到五龙亭的冰面上,有人正穿着冰鞋在滑雪,姿态飘逸优美,引得作者跃跃欲试。蔚蓝晴朗的天空下,是朱红的旧紫禁城城墙;到了文津街,故宫的后门,对着景山的前门,是一条皇宫的街,总是静静的,没有车马喧哗,引发起的是思古之幽情。景山俗称煤山,明末的思宗皇帝就是在这里上吊殉国的。中山公园隔壁是太庙,每到黄昏,人们都挤进中山公园乘凉,太庙冷清清的;只有几个不嫌寂寞的人,才到太庙的参天古松下品茗,或者静默地观看那几只灰鹤。

冬寒腊月,天气冷得泼水成冰,“卖冻儿”的(都是男乞丐)出现了,蓬着头发,一脸一身的滋泥儿,光着两条腿,在膝盖的地方,捆上一圈戏报子纸。身上也一样,光着脊梁,裹着一层戏报子纸,外面再披上一两块破麻包。然后,缩着脖子,哆里哆嗦的,牙打着战儿,逢人伸出手来乞讨。以寒冷无衣来博取人的同情与施舍。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从小便害怕看那样子,不但不能引起自己的同情,反而是憎恶。这种乞丐便名为“卖冻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