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宝石之特性
天然矿物晶体材料必须具有美丽、稀少、耐久三大特性才能跻身于宝石行列。
美丽美丽是作为宝石的首要条件。宝石的晶莹剔透、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以及特殊的光学效应,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例如,常见的宝石品种——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以及各种有色宝石,越是艳丽纯正的颜色越受人们的青睐;另外,无色的钻石由于有不同的光谱色,经过人们的切磨,可以显示美丽的火彩;再例如有些宝石具有猫眼效应、星光效应和变色效应,具有这些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可以表现出神秘而奇特的视觉美感。
稀少稀少这一特性对于宝石的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钻石的昂贵除了它本身的美以外,也因为它的稀少。钻石∶矿石=1∶的比例说明了钻石来之不易;一颗颜色纯正没有明显瑕疵的祖母绿更是罕见,所以它的价值相对一颗品质以及大小都相当的钻石还要更高。因此,珠宝市场的供求关系因为稀少这一条件会发生变化。例如,产出量较大的水晶,虽然它的色彩明亮,瑕疵也较少,但是却只能作为中低档宝石。现在市场上的合成宝石,虽然它在物理化学性质上与天然宝石基本一致,但由于合成宝石可以大批量生产,所以与天然宝石的价值相比则是天壤之别。
耐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所说的就是宝石耐久的特性,只有经久耐用的质地才能永远保持宝石的“美貌”。大多数的宝石必须具备抵抗外物摩擦以及化学物质侵蚀的能力。这种耐久性与宝石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宝石的摩氏硬度大于或等于7,并且耐酸碱,这便可以让宝石永久地流传下去,而常见的玻璃或塑料材质的宝石仿制品由于硬度不够,在外物的摩擦下很容易留下痕迹,因此会很快失去原有的光彩。
天然玉石之特性
天然玉石同样也具有美丽、稀少、耐久三大特性,但这三大特性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美丽中国是玉石大国,中华民族悠久的玉文化造就了人们崇玉、爱玉、赏玉的习俗,玉的美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理论深入人心,反映于玉器的审美观则是“坚缜细腻”、“温润而泽”,彰显出凝重、沉稳、柔光及多彩之美。这与单晶体宝石的艳丽和火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原石稀少“物以稀为贵”。尽管天然玉石的品种繁多,但产量稀少的翡翠与和田玉品种在整个珠宝玉石领域中的价值与地位不亚于钻石与红、蓝宝石,其他玉石品种也由于其少见的“风情别具”、“温润可爱”的外表有别于比比皆是的普通石头,成为珠宝玉石中的一员。
耐久天然玉石的耐久性除了有一定的硬度(通常是摩氏硬度5~7)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韧性上。例如软玉(和田玉)的韧性高于钻石,也就是说钻石的抗磨损能力最高,而软玉的抗折断能力最强。因此,许多天然玉石由于其韧性强而表现出了较强的耐久性。
天然有机宝石之特性
有别于天然宝石和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由于其成分中含有有机质,摩氏硬度不高(通常为2~4),并且易与酸、碱反应,所以仅具备美丽、稀少的特性。
美丽天然有机宝石的美丽源于其美丽的颜色、柔和的光泽,不同品种更有其特有的魅力,例如,珍珠特有的珍珠光泽,琥珀蕴含的神奇包裹体,以及它们独特的记录历史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了珍贵的珠宝玉石品种。
稀少作为生物体演化或遗骸的有机宝石(如琥珀与珊瑚),其稀少性体现在生物体生命作用后年代的久远,有的甚至历经千万年以上,因而其稀有程度可见一斑。作为生物体孕育产品的珍珠,纯粹由自然界产出者目前几乎已销声匿迹,而养殖的珍珠中颗粒较大的优质者也十分难得,因而有机宝石具备较强的稀少性。
不可不知的行业规定
翡翠原石珠宝玉石的价值与价格不仅与材料品质的高低有关,而且受到市场供需变化、时间、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天然珠宝玉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人工宝石作为许多珠宝玉石的替代品可以在珠宝玉石市场上进行销售,但商家应当明示。
由于天然珠宝玉石资源的稀缺性,对于质量较次的天然珠宝玉石可以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部分优化珠宝玉石产品(如热处理的中、低档红、蓝宝石)可以按天然品进行出售而不需说明,但经优化的高档红、蓝宝石产品以及经过处理的珠宝玉石品种,商家在出售时必须明示。
天然珠宝玉石在命名时可以不必冠以“天然”二字(如钻石,即代表天然钻石),而合成宝石和人造宝石则必须在宝石名称前加以“合成”和“人造”字样,如合成红宝石、合成水晶和人造钇铝榴石等。
由于目前天然珍珠几乎绝迹,养殖珍珠生长的水域属自然环境,所以养殖珍珠可直接命名为“珍珠”而归于天然有机宝石行列,而纯天然产出的珍珠需命名为“天然珍珠”。
根据国家标准,人工制造的玻璃可直接命名为“玻璃”,而天然产出的玻璃需命名为“天然玻璃”。
经过处理的珠宝玉石应当在其名称后加注“处理”字样,如蓝宝石(处理)或蓝宝石(扩散)、翡翠(处理)或翡翠(充填、染色)等。
翡翠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