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下夏商的乐器。
其实严格说应该是夏商以及之前的乐器,或者用类似先秦的概念,称为先周更为准确。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古代史的准确断代最早只做到了周朝的建立,亦即公元前年。
所以上图这个公元前年并不一定靠谱,其实连夏朝是否存在过都还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周朝之前的主要乐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击乐器
这个最多,也很好理解,毕竟最早原始状态下,除了人声之外,敲击是最容易发声的方式。
可以很合理地推论其发展过程:
1、第一种是有固定音高的,比如磬、钟。
古人会发现敲击不同形状材质的木块、石块、金属会发出更好听、音高更固定的声音。
继而发现材质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音高,继而摸索出原始的音阶,最后发展成编钟、编磬等古代乐器。
编磬
磬是石制的,有的是普通石头,有的是玉石。钟则是青铜制造的,
古人所谓“金石之声”就是出自这里。
钟有大有小,大者称为镛,小者称为镈,大大小小编在一起,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编钟。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枚一组的商代编磬,其音高为bb2、C3、be3。
商代编钟基本也都是三枚一组,太少了,所以真没啥好说的,那就说说后来的编钟。所以大家别奇怪,下面我是以战国时期编钟发展最高阶段的代表作为例来讲。
最小的编钟就三个,也没啥好说的。我拿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来举例,形制巨大的编钟比如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编钟
以下是百度百科:
曾侯乙编钟钟架长厘米,高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3厘米,重.6千克。
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看得心潮澎湃是吧?心潮澎湃那就对了,官方要的就是这个二逼效果。让你觉得你的国家牛逼、你国的传统文化牛逼,从而产生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维护统治。
他们是谁?反正不是我们。
其实除了铸造技术和工艺美术还勉强值得骄傲之外,还有啥值得夸耀?
先说第一个问题:
长厘米,高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3厘米,重.6千克。
此所谓形制庞大,但如此巨大沉重的东西,摆放、搬运都极其困难。这么麻烦的情况下,每个钟却仅仅只能演奏两个音。
这个本质上跟上一篇谈到过的仅靠人数堆砌制造的“宏大壮观阿里郎”有啥区别?
奴隶主依靠汲取不尽的免费人力物力达成的“气势宏伟”有啥可吹嘘的?
况且,发声的音量并不够大,所谓宏伟,其实是视觉上而不是听觉上的。
大家随便百度“编钟”视频,随便点开一个听听就知道了,音量很小,音色也不美,发音也不纯,就是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始乐器而已。
再说第二个问题: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之前我曾经谈到过,所谓曾侯乙编钟能够演奏三种律制的音乐,其实是因为当时音乐理论还很初级、制造水准也不足,仅仅因为钟数太多造成的巧合近似而已。
所谓钟数太多的巧合,打个比方:
你是一个裁缝,制作一两件衣服的话,任意一个普通人穿很可能不合身;但若你做了很多件大小各不相同的衣服的话,那么基本上普通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件自己比较合身的。
所谓近似,就是这种“合身”大概率不会是真正为你量体裁衣做的衣服那种合身。
至于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那更是胡说八道,曾侯乙编钟年才出土,之前和之后的世界音乐史根本没有重大改变。
只有中国自家的音乐史多了两项:一是发现了目前形制最大的编钟、二是发现了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古代十二律名记载。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是毫无逻辑的吹牛。
你家宅基地里挖出了个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用过的爬犁,改变不了你们村的农耕文明发展史。
2、击乐器第二种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比如鼓。
大家对某大国奥运开幕式上那个几千人表演的击缶应该印象深刻,毕竟“宏大壮观”啊!虽然根本没有任何的技术和智慧含量。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以麋鞈冒缶而鼓之。
意思就是用麋鹿的皮蒙在缶上敲打发声,原理跟现在的鼓完全一样,皮发声,缶作为共鸣腔。
缶不是乐器,是陶器,古人装食物用的。张艺谋所谓击缶,其实是装逼,显得自己的构思很有古意罢了。
严格说,那就叫击鼓。
夏商以及之前的中国音乐真正值得称道的是第二种:
二、管乐器
1、籲,在输入法里找这个字足足花了我三分钟。
这是我国最早的管乐器之一,传说禹时的乐舞《大夏》就是用它伴奏。
但是我不信,因为这个不是打击乐器,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那就必须要有最基本的音阶啊!但禹的时代可没有音阶。
前面说过,商代的编钟也只能发出三个音的简单并且还不准确的音阶,禹的时代拿什么音阶来演奏?所以我相信夏商时代有籲这种乐器,但不相信禹时代就已经能够作为固定的编曲伴奏。
至少从技术水平来讲,所谓的《大夏》《箫韶》这种歌颂三皇五帝的乐舞,都是后世统治者为了宣传而制作的罢了,不可能是当时的作品。
周以后的文献中才提到,籲是一种单管横吹、有三个指孔(即只能发三个音)得吹奏管乐器。这也可以侧面证明,夏商时代大概率是没有这种水准的乐器。
籲就是排箫的前身,编管的籲就是龢(甲骨文的和),笙的前身。
排箫
排箫
2、埙
这个相对而言大家就熟悉多了,毕竟近年突然又走红了起来,成了乐器中的网红,确实也好听。
埙一般是陶制的,也有石头甚至是象牙制作的。
个人认为,埙更能代表夏商音乐的最高发展水准。
因为埙体积很小,但能演奏完整的五声音阶,通俗点说即是当代的一些简单旋律基本都可以演奏了。
编钟也能,但前文说过,编钟靠的是体量的堆砌。
萨达姆百万共和国卫队和美军F-22隐形战斗机,毕竟不是同一种技术含量的“宏伟壮观”。
陶埙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远古音乐、乐器的传说记载,虽然基本无法考证,但后世的文献中也有可以佐证的地方,很有意思的是,经常无法自圆其说。
比如前文说的尧舜禹时候就有大型乐舞,却又承认直到商代才有三个音的音阶,那尧舜禹时代的乐器演奏什么音阶?
大略就相当于说商纣王为女娲娘娘写了首七律,又说南北朝时期律诗才开始萌芽。
再比如前文说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以麋鞈冒缶而鼓之。
同样还是那本《吕氏春秋》,谈到古代十二律的制定时,这一段故事的主角又变了夔而不是质。吕不韦还真是老糊涂了,难怪连秦始皇是不是自己儿子都搞不清楚,弄得后世八卦不断。
又比如《世本》和《吕氏春秋》都说过黄帝时候就已经能够制造钟,但请注意,钟是青铜制造的乐器,青铜器起于商代晚期,不可能早于夏商时代。
那黄帝老人家听的钟是哪来的?
这锅的史书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跟现在的某某时报一样,单独看让你热血沸腾,可惜就是不能看合订本。
打赏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