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安门到鼓楼,会经过一座不起眼的单孔石拱桥,桥面不长,用石块铺砌,桥的两侧虽有汉白玉石护栏,但年代久远,部分护栏已经由象牙白氧化成灰褐色,且上面布满了伤痕和裂纹,怎么看都貌不惊人。殊不知,这座平凡的小桥已有多年历史,曾是元代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也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见证,它还有一个很宏大的名字,叫“万宁桥”。
万宁桥,建于元代,原为木桥,后改为石拱桥,古朴粗拙,略有雕刻,并命名“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因位于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外,曾称海子桥、后门桥、地安桥。
年,忽必烈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方案,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天子脚下,北部的积水潭,即现在的什刹海,成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当时,积水潭水面很大,所有进入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万宁桥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在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万宁桥西北角,立上了一座“遗产区界桩”。
早年的万宁桥风光秀丽,桥西是碧波荡漾的积水潭,宽阔的水面上停泊着来自南方的密密麻麻的漕船;桥南地安门大街两旁,高柳巨槐,迎风摇曳;再往南不远,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桥东则是小桥流水人家。有商就有市,积水潭漕运码头的设立促成了积水潭至钟鼓楼一带“商业中心”的形成,那时的万宁桥周边,有骆驼市、牛马市、鹅鸭市、羊市、米市、面市、绸缎市、皮毛市、帽市……盛况空前。
之后的几百年间,万宁桥周边的商业兴衰有变,但万宁桥仍旧保持完好,桥下河道仍存。年,地安门外大街扩建道路,将河道改为暗沟,为方便交通,桥也改为微拱形。
年,北京对万宁桥进行了修复并对周边进行了整治。说到这次整治,还与北京晚报有关。
年11月5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发表了一篇《保护和力求恢复后门桥的历史风貌》的文章,引起了北京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