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玉石中的和田玉为例,根据12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国标《和田玉鉴定与分类》(GB/T—),和田玉具体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糖玉和翠青玉八个大类,不管和田玉的颜色深了浅了,总归是跑不出这几个大类。但这种按颜色分类的标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玉石的历史上还有绿玉、菜玉、甘青玉、黑玉等诸如此类的类别名称,这指的都是什么样的玉石呢?今天我们就来八一八——
玉石会有绿玉、菜玉这样的类别,还要从明代对于玉石的分类和态度说起。元末明初收藏家曹昭撰有《格古要论》,剖析和鉴赏了各种古物,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后人对此书还有增补。书中有云:“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利刀刮不动,温润而泽,摸之灵泉,应手而生。凡看器物白色为上,黃色、碧色亦贵,更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若有瑕玷、皵动、夹石及色不正欠温润者价低。”从大概意思上看,和现代人玩玉的观念差不多,玉质以温润细腻为佳,以白玉为上品,雕工好的也不错,有瑕疵和欠缺油润度的价值就要低一些。
清代
白玉柿形盒
明代人还依玉材的不同颜色而予以不同的名称,分别为“白玉”、“黄玉”、“碧玉”、“黑玉”、“赤玉”、“绿玉”、“甘青玉”、“菜玉”。《格古要论·珍宝论》有云:“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但冷色(即饭汤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其色如酥”是说玉的色泽如同凝固的酥油。“雪花”是指玉内微有瑕,如同田黄石中的萝卜糠一般。
明代
玉瓜形水盂
“黄玉如栗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焦黄色者次之”。优质的黄玉作品多见于清代制造,玉色如栗,微透明。故宫收藏有一批宋到明初时期的黄玉兽及牲畜,玉质黄绿,透明度差,其上多有红丝状沁色,应是黄玉中的次玉。
清代
黄玉螭纹鼻烟壶
“碧玉,其色青如蓝靛者为贵,或有细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盖碧,今深青色”。明代人所谓的“碧玉”,即青玉中色暗者,颜色比墨玉淡。
明早中期
玉荔枝纹盒
“黑玉,其色黑如漆,又谓之墨玉,价低。西蜀亦有之。赤玉,其色红如鸡冠者好,人间少见”。黑玉,是指玉质本为黑色;赤玉是指玉质为红色,但这样材质的明代作品不仅目前尚未发现,现代也是极为罕见。
大溪文化
玉人面纹佩
“绿玉,深绿色者为佳色,淡者次之,其中有饭糁者最佳。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带黄”。绿色玉与淡青色玉,在玉中占的比例极大,绿色之中有如饭糁一样的结构,近似于汉代所用的水苍玉(一种杂有斑纹的深青色的玉石。古时用作官员的佩玉)。据今考证,绿玉应是出于和田、玛纳斯两地,这两地确有深绿色、墨绿色、淡绿色及内含米粒状黑点的玉石。
清代
绿玉雕花簪
“菜玉,非青非绿如菜叶,此玉色之最低者”。菜玉的颜色应是蔬菜未成熟之前或采摘后干老的泛黄的色调,也就是青中泛浅黄绿色的玉。在明代玉器中,仅有个别的绿玉作品,而大部分绿玉及菜玉作品,都是清代以后制造的。绿玉、菜玉之流,不仅是对玉石颜色的说明,也兼带对玉质的评价,尤其是“菜玉”,和其他上品相比,确实是“玉如菜色”,十分形象了。
清乾隆款
菜玉光素撇口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