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一种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延续的远古物种,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因为它拥有一种独特的美,而始终受到许多人的青睐,《说文解字》中解释:“石之美者谓之玉。”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产玉大国,不仅拥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且玉的分布地域极广,蕴含量更是极为丰富。
古代时期,玉就被视为宝物,一直到现在的进人也会把那些珍贵的玉器玉石当做宝贝仰望着,而玉器的分类更是多样化,不同的质地、不同产地而产出不同的品种、更是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功能,而今天所介绍的,是以玉为原料而产出的一种玉器,而且似乎少为人知。
相信大家对文房四宝并不陌生,但是除了这四宝以外,还有一件小宝叫做臂搁,又称为秘阁、臂格。臂搁出现较晚,多为明清之物,是文人鞋子时垫于腕下的一种辅助书写工具,是文人书斋中的必备之物。造型略呈长条状,常作竹节形式或书卷形等,两侧内卷,表面弧圆。有的则直接做成似被剖开的半个竹节,上面还着意调出些小竹枝及细嫩的竹叶。还有的器表光滑,局部琢刻图纹装饰或文人诗句。明清常见臂搁多以竹、木、象牙材质精雕细琢而成,玉质臂搁亦多为仿竹节形,或雕刻松竹梅纹,是既可作文具使用,又可供把玩的雅品。
紫檀琴式臂搁清·道光长26.5、宽5厘米此臂搁为紫檀木,仿古琴形制作而成。背面阴刻“道光乙酉年有恒堂制”铭,其下方有方形阳纹篆书款“行有恒堂”,是清道光顶亲王载铨订制的。
象牙雕竹梅蛙臂搁(正、背面)清长24.7、宽5.3、高2.3厘米臂搁仿竹节制成。臂搁上部右侧为篆书“国香”宽,中间阴刻行书“长条半落荔枝浦,卧树独秀桄榔园”的诗文,左下为“赋追广平”款。下部浮雕两只飞燕在盛开的梅树和竹枝旁飞翔、嬉戏。背面雕荷叶、青蛙和蜗牛等图案。
青玉竹节纹臂搁清·同治长19.3、最宽8、最厚1厘米玉质青色。以剖开的半片竹节为造型,正面高浮雕一竹,上有一只蜻蜓在飞舞,背面亦浮雕一竹。此器内原贴有黄条,上写:“同治五年七月廿日长禄交青玉竹式背格一件。”结合造型、工艺特征,可定位同治年作品。
白玉松鹿同春纹臂搁明最长14.2、最宽6.2、厚0.5厘米玉质洁白温润。臂搁呈随形书卷状。正面高浮雕梅花鹿站立于山石之上,鹿回头,菱形眼,身上有米字型花纹,前蹄抬起。鹿胖浮雕一棵老松。背面浅浮雕梅花、荸荠及冰裂纹,并高浮雕“桐椿”长方印。此器有“松鹿同春”之意,因松为四季常青、长生不老的象征,鹿与“禄”谐音,桐椿与“同春”谐音,寓意吉祥、长寿、功名厚禄。
玉竹节形臂搁清长7.5、宽3、厚1.5厘米玉质白色,有黄斑。呈竹节形,扁平,正面有凸起竹节和竹叶纹。
玉松竹纹臂搁清长22、宽4厘米玉质青翠色,温润无暇。器呈长条形,略有起伏。上半部浮雕松树,老松枝干苍劲,攀缠向上伸展。下半部一侧浮雕竹枝一枝,浅刻三两枝翠竹,几片竹叶,显得活泼轻松,生机勃勃。左下角浮雕一株灵芝。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清雅宜人,颇具自然之趣,是清代玉臂搁中的精品。
白玉花鸟诗文臂搁(一对)清长11、宽5厘米玉质白色,结晶温润。长方形片状,两端呈曲线形,两侧内卷饰弦纹。两件外侧均浅浮雕竹纹,一件内侧浮雕花鸟山石图案,另一件内侧从左向右纵向刻诗文三行。
青玉凤竹纹臂搁清长18.6、宽8.1、高1.4厘米青玉有咎。形如竹板,上下分三竹节,下部横排一行乳突,表示折断之竹根,自下部向上,雕小竹一枝、叶。背面雕一小竹枝自边部伸入,其上立一凤,凤定翎及尾颇长,回首,口衔灵芝,图案所示为“凤鸣在竹”之意。
玉凤竹纹臂搁清长7、宽3.9、厚1.1厘米玉质黄绿色,略透明。此器造型为竹节行,正面微凸,浮雕一凤鸟立于一块玲珑石上,凤尖喙,凤冠上卷,颈部以少许阴刻线表示羽毛,双翅向上翻飞,凤尾卷曲。竹节右侧一根修竹自底部伊势向上生长,竹叶散开在竹节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