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是最近最火的网剧了,火的一塌糊涂。
这部讲述东晋末期故事的网剧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在原著中有一段这样写:
“听见这话,老板竟是把盒子盖上,在腰间摸索了半天,取出了一个淡青色的翡翠小壶,材色青润,无一丝絮状存在。”
这段提到了翡翠鼻烟壶,那么有些人会疑问,在东晋那个年代,有翡翠吗?
翡翠有,但是这鼻烟壶有待考证。今天石黛就把翡翠在历史中的流传史和区别细细给大家道来。
《庆余年》小说是架空历史,朝代不明;但是网剧版的设定在东晋末年,东晋是否有翡翠?
根据古典文献中记载,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种矿物,颜色像是翠鸟的羽毛。所以那时候叫“翡翠”是笼统的指颜色像是翠鸟羽毛的玉石。
这种翡翠,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翡翠;并非是缅甸生产的。
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文献中记载的“翡翠”都是指这种国产矿石,可以说它是带色的玉石。
真正的翡翠是在清朝中期才开始变成缅甸玉石的专有名词。
所以正在《庆余年》中有翡翠,但是并不是今天的翡翠;它只是当时的一种玉石。
晋代最有名的两大家,一个是王羲之王家;一个是谢安谢家。自西晋到南朝,几百年间政局不稳,朝局动荡,皇族更替,只有两个家族屹立不倒。
传闻他们两家的地面都是翡翠铺的,有钱到变态。这里说的翡翠就是玉石,因为那时候的缅甸还是毗湿奴城时期的骠国,属于缅甸的原始时期,翡翠什么的就别想了。
上面介绍了东晋时期的翡翠,但是在历史中还一些其他的说法,就是翡翠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在聊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翡翠一词的来源。
翡翠最初指的是拥有红绿两种颜色羽毛的鸟。这种鸟的羽毛在古代很珍贵,通常被用来制作装饰品,后来慢慢这个词就代指一种带有红绿颜色的玉石。
那么翡翠这一词是何时从古典文献中由鸟羽演变成玉石的呢?
这个来源可以分为三种说法,周朝、宋以前、明末清初。
其实古代纪录翡翠一词的文献书籍有很多,总体来说,在汉代西晋之前“翡翠”指的是鸟羽;东晋出现红绿色玉石,翡翠代指这种玉石。
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翡翠”,同样指玉石矿物。但是到唐朝,这种矿物并没有流传下来,“翡翠”一词又大多指翠鸟。
宋朝之后没有这种玉石矿物,翡翠也指翠鸟。
到了明初,翡翠与玛瑙、琉璃并称为珠宝;清朝中期,翡翠一词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名贵珠宝(特指缅甸玉石)的称呼。
前面提到了,唐朝时期的纪录中,并没有提到过“翡翠”这种玉石。唐之前是魏晋南北朝,那么之前的翡翠哪去了?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下葬时,嘴巴里就含着一颗翡翠珠;在高陵出土的三国文物中也确实证实了翡翠的存在。
从三国一直到南北朝,翡翠一词一直指红绿色玉石。南北朝之后,翡翠销声匿迹。
因为后期的南北朝,饱受战争的煎熬,玉石文化逐渐没落。并且很多翡翠都被人吃了,那时候流行服用“五石散”,有人就将玉石翡翠磨成粉吃下去,期待长生不老。
更重要的,那时候翡翠的产量很低。缅甸在公元1世纪,叫骠国;一切都是原始状态,查不到任何翡翠的身影。直到公元4世纪,汉林时代的骠人才出现了自己的文字。
所以,南北朝后,翡翠消失大部分原因是战乱导致,玉石文化在硝烟中销声匿迹。到了唐朝,对前面没有承接,翡翠就没有出现。
话说回来,三国归晋;东晋才发现的矿石,被叫做“翡翠”。那么曹操墓的传说和挖过来的翡翠珠是真的假的?
真的!那时候出产翡翠的国家还有日本。
日本使用的翡翠史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公元前年始)那个时候,日本出现了一种勾玉的装饰,很大一部分材质都是翡翠的。
公元前年正是汉朝,而日本的翡翠史是在大和时代(公元6世纪)才逐渐消失。这就怪了,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也是在公元6世纪截止,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么?
记载有三国时期,在日本出现了一个邪马台国,女王名叫卑弥呼,邪马台国国和魏国关系特别的好,常年向中原进攻。
到了晋朝,日本正是倭五王时代(公元年),这时候日本与中原也通好,向晋朝进攻13次。在这些进攻中少不了日本翡翠。
日本翡翠之所以会在6世纪左右消失,是因为它的质量有些堪忧。
南北朝时期,主流饰品为金、银、琉璃、红蓝宝石、绿松石等,翡翠在当时实在太小众了,加上战乱,中原的翡翠也消失了。
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还有待我们抽丝剥茧。
石黛总结语:古代的翡翠的演变史有点繁杂,几经波折,最后还是在大清统一。我们记住今天的翡翠就是指缅甸生产的独一无二的翡翠就行了。